10月31日上午,位于长春市临河街附近的“上东街区美一方”火爆开盘。早7点,蔡博士匆匆赶到售楼处,此时购房队伍已经排到了第167号。
“昨晚来通宵排队好了。”蔡博士嘟囔。前面一位女士应道:“昨晚?前天就有人拎着板凳来了!”这话很快得到售楼小姐的更正:“27号就有人来排队了。”
事先交纳1万元“诚意金”,可领到一张VIP卡,持卡可优先排号选房。据说,一共才300多套房源,VIP卡就发了近400个,“都发冒了”。
没卡,那还傻排什么啊!蔡博士调头走出售楼处,户外零下7度的冷风,迎面吹了他一个寒噤。一些刚刚赶到的购房者,大步流星与他擦肩而过。
“买房就像抢白菜,二线城市也疯狂!”回望身后黑压压苦等的人群,蔡博士一声慨叹。
房价半年涨一千,是不是有些疯狂 蔡博士今年36岁,在长春市某金融单位从事计算机系统维护工作,月收入6000元。这个工资水平在当地工薪阶层中,算相当不错的了——根据吉林省统计局发布的数字,2008年长春市城区在岗职工平均月工资不过2300元。
蔡博士选房,掐指算来,陆陆续续已有一年。
一年来,长春房价走势宛若“√”型。去年底,受金融危机影响,房价略有下跌,今年4月便调头向上,紧接着一路攀升。根据官方数据,今年1-9月,该市房价同比上涨14.8%。
但蔡博士自己考察后的“草根”结论是:上涨幅度达20%。以“上东街区”为例,同地段商品房,2006年每平方米均价2880元,2008年近4000元,如今涨到了5100元。
“上东街区”坐落于市区,涨点也罢。南环城路上的某“中央公馆”,周围尚近乎荒僻状态,去年此时售价就达4500元/每平方米,现已涨到了5600元。上周六,蔡博士前去看房时,漂亮的售楼小姐说“已收到调价通知,至少还要涨100元/每平方米。”
与之遥相呼应,处于东环城路与南环城路交汇处附近的“凤凰城”,要价也在4600元以上。年初,朋友还以3500元/每平方米的价格在附近买了房,如果倒退到2006年,这一带房价似乎才2000元左右。
蔡博士看过的几处楼盘,半年内基本上每平方米都涨了1000元左右。公开数据显示,2004年—2007年,长春市商品房售价年均增长9.9%,2007年度涨幅最高,为15.9%。依蔡博士观察,今年房价涨幅完全可能再创历史新高,这让他为自已“出手缓慢”有些后悔不叠。
蔡博士有时想:在长春这样的二线城市,如此涨法,是不是有些疯狂?不过,有关部门说,“长春的房价同居民收入和城市发展相符,是理性健康的、没有泡沫的市场”,因为“房价涨幅略低于经济增长和可支配收入增长”。
蔡博士这一年来工资没涨,周围几位至亲也没见如何加薪。即使有人加薪,恐怕工资一年涨10%的也不多见。
按照长春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局有关负责人的说法,目前该市商品房均价约为4200元/平方米。据2009年1月份的统计,长春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万元,这意味着,一个三口之家(夫妻+孩子),不吃不喝努力11年才能买到一套80平方米住房。
根据国际标准,房价收入比(房地产价格与居民平均家庭年收入的比值)应维持在3至6倍的范围内才算合理。依蔡博士的算法,长春房价收入比已达11∶1。何况,他跑过的20余个楼盘中,大多数都在5000元/平方米上下。不过,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和北京市高达27∶1的房价收入比相较,长春的楼市确实还“没疯”。
尽管工薪阶层的工资永远追不上房价,可买房的人没见少,倒好像越来越多。蔡博士一般利用节假日看房,每到一处新楼盘,十有八九会发现,早有人捷足先登,房源已所剩无几,以至媳妇常骂“吃屎都赶不上热乎的”,这让他很伤自尊。
就拿10月份来说,据报道,融创上城第3代花墅洋房,“80分钟认购87套,突破1分钟抢购奇迹”;绿地英湖商务港“开盘当日,即告售罄”。而在当月中旬举办的长春秋季房交会上,5天时间即卖房4387套,成交金额达15.38亿元。
年初选房时,蔡博士还不紧不慢,每到一地都仔细看楼盘质量,看户型结构、前后楼距,甚至一天三次观察采光情况。到年末,他已陷入恐慌之中,他发现,有些人根本不实地考察,仅凭售楼处提供的宣传彩页与户型图就定房。
这些买房的人是不是疯了?买白菜还得挑上一挑呢!这样的事儿,蔡博士遇得多了:彩页上描绘“临河而居,美景如画”,现场一看,河是条发臭的河,两岸垃圾遍地、污染严重;沙盘上显示,楼宇紧临运动场,视野开阔,采光充足,实地一看,运动场面积还不如一村小操场,又恰有两棵大树遮窗……还有那绿化率、容积率、使用率、生活配套设施,开发商很多时候“说得比唱得好听”。
不过,也不能由此说购房的老百姓疯了。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局有关人员不是讲了嘛——“2004年以来,长春市商品住房价格一直处于偏低水平,分析5年来的情况,长春房价涨幅在合理区域内”;“目前,长春市可售房源已不多,随着企业投资信心的逐步恢复和增强,明年房地产市场将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
“买涨不买跌”,是一个要命的心理。越跌越观望,越涨越要买。当然,这也怪不得老百姓,一方面有人有刚性需求,另一方面,根据“城市用地愈来愈稀缺”的理论,着眼于新地王一个接一个诞生的现实,越晚几年买房,越负担不起。蔡博士相信,在各方合力的作用下,有关部门“明年房地产市场成交量、成交额将创新高”的预言一定能圆满实现。
买房的过程,就是心灵一遍遍受伤的过程 都疯了,又都没疯,对于房地产市场的怪象迷局,理工科出身、一直跟机器打交道的蔡博士理不清楚。不过,伴随着一年来的购房历程,他内心的痛苦是越来越清晰。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同学眼中,身居二线城市的蔡博士是幸福的:长春房价平均才4000余元/每平方米,仅相当于发达城市的1/2,甚至1/5。每每同学相聚,他们都会表情夸张地大呼小叫,怂恿蔡博士赶快买房。
2002年刚就业、结婚那阵,蔡博士无力购房,一直寄居在父母家不足100平方米的老宅中。如今职场打拼数年,和妻子省吃俭用攒下40万元,又计划要个小宝宝,买房确实成为他的强烈愿望和生活必需。
摊开长春市楼盘图走笔圈地之际,蔡博士一度信心十足:自己工作稳定,月收入6000元,太太在高校当讲师,月薪3000元,在当地工薪阶层中都还算可以;夫妻两人年富力强,手握40万元积蓄,又是在“房价偏低”的二线城市——他们买不起房,还有多少年轻人买得起?
考虑到老人、孩子,将来三代同居,蔡博士的置业计划如下:面积140平方米左右,户型4室2厅2卫,多层建筑,三楼或四楼为宜,采光充足;小区环境、物业、供暖好;地点不能太偏,生活便利,周边有优质小学,临近公园最理想。
一处处楼盘跑下来,蔡博士很快发现自己的计划太奢侈,太自不量力——符合标准的楼盘凤毛麟角,偶有心仪之处,房价已达每平方米七八千元,即使将40万元家底拱手奉上,还要背负90万元贷款。
以“月供4000元,20年还清”计,蔡博士算了笔账:每年还房贷5万元;采暖、物业、水电煤气费等1.5万元;日常生活开支两万元——家庭年收入9万元基本告罄——这还要老天保佑全家人无灾无病,别提为父母双亲养老,更甭提生儿育女了。
想自己寒窗苦读到博士毕业,辛勤工作到华发早生,月工资在当地工薪阶层中也算不错,可在二线城市连个中意的“水泥匣子”都买不起,蔡博士有生以来第一次尖锐地感觉到自己的无能。他认识到,靠自己本本分分在单位埋头工作,永远买不起一处体面的房子。
其实,7000余元/平方米的房价,已“便宜”到让一线城市居民直拍大腿了。那发达城市的年轻人都怎么活的呢?叔叔家的丫头给了蔡博士答案——丫头硕士毕业定居北京,新婚丈夫是北大博士,7月份刚找到工作,月薪3000元。小两口买房需160万元,双方父母拿了80万元首付,剩余贷款30年还清,月供近2800元。“一人还月供,一人养家糊口,有个孩子就更艰难。30年后,我50岁,也快退休了,等于给银行打一辈子工。”丫头说。
在北京的80后,一般都采用“四加二”买房模式,一套房子后面常常有三个家庭支撑,即:双方父母出首付,子女自己还月供。蔡博士的叔婶都是工薪族,奋斗了一辈子,给丫头买完房,置办完新家,老两口“一夜回到了解放前”。
别说买房,现在蔡博士对自己是否要得起孩子甚至都产生了怀疑。且不说当前高昂的子女教育成本,就是将来这笔购房费,也要他勒紧腰带,任劳任怨再攒20年。根据商务部发布的《2006-2007年中国结婚市场发展调查报告》,全国城镇结婚消费中,81.6%的新人得到了父母们不同程度的财力支持,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买房子。
回到眼前,无奈之下,蔡博士把购房标准一降再降,地理位置也从成熟市区一圈圈儿往外移。学校不考虑了,公园不奢望了,交通不必四通八达,步行10分钟能找到通往市中心的公交线就可以。然而,这样的房子也不多——房价上涨的速度总比他选房的速度快,而且这种情况下,也还总有人比他出手快。
蔡博士再次深受打击。他很惶惑:难道大多数人都比他有钱?难道自以为还算中等阶层的他,实际生活在城市最底层?
如果不是,如果大多数购房者都选择了按揭,蔡博士同样感到深深的不安——老百姓把自己今后的十几年、二十几年押给了银行,购买力因买房被严重透支,再加上育儿、就医、养老三座大山,平日还敢消费吗?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内需无法激活,中国经济运行是否仍会强劲?中国老百姓还会有多少收入增长?还有多少好日子?
11月1日,星期天,长春气温降到了零下16度。心灰意冷的蔡博士决定再跑一次西环。看完该处两个楼盘出来,天色已放黑,蔡博士心神俱疲,万念俱灰,抬手叫了辆Taxi。
“一辈子血汗钱,肥了开发商、贡献了地方财政收入,到头来还把自己沦为了银行的奴隶。买房就是犯贱!都不买,看房价还涨不涨!”出租车司机好像也正憋着一肚子火气。
司乘对望了一眼,都是三十多岁的年纪,两人会意地无语苦笑。城市夜景在车窗外被拉成几条模糊的曲线,蔡博士觉得,那就像自己被楼市扭曲了的心灵轨迹。(彭冰)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