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完善:地方人大常委会履行职能的发展走向
来源:
人民网
2009年11月16日14:44
设立地方人大常委会是丰富和发展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伟大实践,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基本成型,在未来的实践中,地方人大常委会将在坚持完善,开拓创新中,不断创造新思路、新办法、新经验,开辟解决问题的新道路、新境界,从而使地方人大常委会工作将更加理性和规范,地方人大常委会履行职能将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1、地方人大工作的性质、地位和方向更加明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于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人民民主具有决定性意义。一方面,随着民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根本性的转变,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将在更大程度上通过人大上升为国家和人民的意志,这为地方人大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坚持和依靠同级党委的领导,使人大工作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的构架下发挥作用。
2、以人为本成为地方大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大工作的本质就在于它的人民性。在我国,人民主权表现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表现为体现人民意志和客观规律的法律至上。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就必然用来为人民服务,这不但充分体现和坚持了人民主权和以人为本原则、也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地方人大常委会将充分发挥人大制度优势,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社会进步的追求,对公平正义的期待,对国家兴旺的希冀充分表达和体现出来,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积极的作用。
3、地方立法的专业化水平和公开性程度有新的推进。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框架,但是,在地方立法中,还存在一些法规可操作性不强,弹性大;一些立法项目带有较强的利益倾向;重罚则、轻规范,重权利、轻义务,对保护公民利益注意不够等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地方立法中的若干改革措施将日益配套,立法的专业水平和公开化程度将有进一步的发展,操作层面的立法技术将不断提高,向社会征集立法项目,审读制度,立法听证,法规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等体现社会公正的改革措施将在立法中得到广泛采用,更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涉及保障人民权利的法规案将呼之欲出。
4、地方人大常委会的法定职能将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在行使决定权方面,地方人大常委会对财政预决算、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将更多地行使自主性决定权并加大其贯彻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在行使人事任免权方面,人事任免上将不再仅仅满足于仅从法律程序上把关,而将注重把好任免人的素质、才能、政绩、法律之关。不仅注重任免环节,而且更注重任后监督、撤职和罢免环节。在行使监督权方面,按照委托权对受托权的制约原则,依法行使监督权,改变“党委不点头不能监督,政府不高兴不敢监督,遇到疑难问题不会监督”的现象和普遍存在的监督不力的问题。可以期待,地方人大常委会的监督职能将得到提升和强化,从深度上,监督的领域将向干部人事和预算监督等领域实质性推进。从广度上,将充分运用已有的监督手段,通过与社会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网络监督的有机结合共同发挥作用,从而克服和解决一般性监督多,重点领域监督少;“柔”性监督多,“刚”性监督少;程序性监督多,实质性监督少,对质询、撤职、罢免和组织特定问题调查等“刚”性监督手段运用少,或者根本不敢运用的问题。
5、地方各级人大代表的身份将发生角色转变。“社会主义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愈发展”,按照2005年5中共中央以中发〔2005〕9号文件,转发了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作用,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代表工作普遍得到加强,代表的素质和履行代表职务的能力得到提高。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然扩大公民有序参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随着《选举法》的修订,必然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领导代表和精英代表的数量将减少,普通阶层包括农民代表将有所增加,下情上达更为顺畅,基层群众的话语权将得到加强。随着各级人大代表素质的提高,人大代表将依法履行代表职务,实现代表身份的转变,即实现从“一府两院”附议人到百姓代言人的角色转变,按照代表法的要求,认真履行代表职务,重塑代表新形象。
(作者系重庆市万州区人大常委会机关秘书长) (来源:人民网-中国人大新闻网)
上网从搜狗开始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