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分析鲁迅名言“更无情面地解剖自己”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11月17日15:19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这是鲁迅先生的名言,出自《写在〈坟〉后面》一文。

  这句话是否值得商榷,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它。假如我们视它为鲁迅先生的“夫子自道”,并打算通过它加深对鲁迅性格和文风的了解,这句话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台阶,方便我们拾级而上。如果我们不愿就此止步,试图把它放大成一条真正的格言,以指导后人的批评实践——正如一些人所做的——就颇可商榷了。

  其实,鲁迅只是坦然介绍了自己的做法,并非有意提供一种榜样。就在这篇文章里,鲁迅提到:“倘说为别人引路,那就更不容易了,因为连我自己还不明白应当怎么走。”《写在〈坟〉后面》按体例只是一篇跋文,那通常是作者与读者谈心的地方。鲁迅此文也是如此,当鲁迅表示自己常常“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时,他确实只是在向那些“偏爱我的文字的主顾”,说说心里话,而不是向大众郑重“绍介”批评的方法。

  所以,站在鲁迅立场上,他如此表白,只能使我“开卷有益”,而不会让我产生任何困惑。困惑的产生,来自别人不恰当的引用。我偶尔在他人文章里发现,他们把这句话抽离出文本语境之后,又一厢情愿地把它升华为一种批评准则。由于任何出自鲁迅先生的格言,在我国都难免成为一种榜样,结果,我们似乎受到了如下告诫:要批评别人,必须先勇于自我批评,只有像鲁迅那样“更无情面地解剖”过自己,我们才有资格批评别人。

  在我看来,这纯属胡扯。不仅乖违了鲁迅原义,还把鲁迅的见解庸俗化了。

  我想,就算我们非要把鲁迅这句话视为批评的方针,它大概也只适用于街坊里巷或所谓“班组学习”等场合,而无法在真正的公共批评(含文学批评)里指导实践。比如邻里闹纠纷时,那位出面仲裁者,一般就需要些受人认可的美德。假如大家断定他是那种“手电筒性格”的人,只照别人,不照自己,他的居间调停,就不会得到尊重。国人擅长的班组学习活动,不管实际成效如何,表面上倒也是需要强调一下“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这当儿,所谓“自我批评”,俨然成了一张批评别人的有效执照:我之所以有权批评你,正在于我已履行过“自我批评”了。作为一种程序的“自我批评”,赋予批评者额外的道德优势,使他得以无后顾之忧地批评别人。这说来也有点虚伪,因为它可能给人这种印象:“自我批评”是假,批评别人才是真正的“醉翁之意”,从结果来看,自我批评甚至构成了一种交易。就此而言,即使我不认为那叫虚伪,也难免觉得对方庸俗。

  当然,如果只是涉嫌庸俗,问题还不算严重。误读鲁迅名言的更大危害性在于,它会歪曲批评的本质,把原本“大路朝天”的公共批评诱入一条阴森的道德批评窄巷。众所周知,我们有道德文章的传统,一种高调的道德,通常总会给人带来压力。假如张扬道德的结果,客观上有利于道德的提升,倒还算一桩美事,怕的是,道德未必得到强化,批评的本质反被弄得不伦不类。真正严肃的批评,依赖于文本的客观化力量,与批评者的人格并不具有显见的关系。批评不是交易,它强调事实,注重理据,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批评即告成立。至于批评者是否先行解剖了自己,根本不属题中之义。比如我写一篇揭露剽窃者的文章,难道为了证明自己的批评资格,我还得不惮篇幅地介绍自己平素是如何遵守行文规范的吗?不,迹近搞笑了。(周泽雄) (来源:今晚报)
责任编辑:杨笑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