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广州。 顺着钟南山手指的方向,窗外伫立眼前的30层灰蓝色现代化大楼,是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即将入住的新区,这座大楼的前面低矮的小楼,是这家医院和呼研所即将成为历史的旧址,而这座大楼后身狭长破旧的一德路上,那家广州第四人民医院,是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最初的雏形。 那是钟南山开始创建呼吸疾病研究所的地方。1971年,35岁的钟南山从北医初回广州,在条件简陋的广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开始了工作。 那时候,还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每天下午大批判结束以后,他就跟技术员借了钥匙,打开心电图室的门,认真地学习。钟南山像一个认真识字的小学生一样,苦苦学习了三个月,笔记做了厚厚几大本,每一个病人的治疗过程他都做了非常详细的记录。由于如此认真,他的进步很快,大约三个月,他就逐渐有了经验。 自从到了这家医院,钟南山几经周转,被分配在这个内科,由于没有还没有临床经验,他最初做一名外科医生的愿望,也只能是个泡影。 钟南山来到内科门诊,面前的一切实在让他心寒:几把破凳子,诊室内外的一切破旧不堪,简直难以入目。 “当时我就有一个想法:我难道就在这么一个地方,一个很破很旧的医院里面,一直混下去?三十多岁了还去学一个内科?慢慢跟人家学?不行!我将来决不会就是这个样子!”钟南山想:“现在我虽然是在这么破旧的地方,但是将来我一定要干出点名堂来!一定要让这里改变!” 1971年上半年,周恩来总理发出开展慢性支气管炎群防群治的号召,全国都开始响应。 让谁去搞这个工作呢?当时医院没有人愿意去,因为民间有一句俗话,叫名医不治喘,治喘不露脸。是说气管炎迁延难治,也没有医院能治好。 当时,四院只有一个老教授负责治疗来医院看气管炎的病人。革委会主任要求医院正式成立呼吸病防治小组(慢支炎小组)。派谁谁都不想去,后来就指定让钟南山去。 2、每天蹲在地上研究病人痰液的医生。 在四医院新成立的慢支炎小组里,有了一位每天蹲在地上看着病人的痰液出神的医生:他就是钟南山。钟南山观察到,每个病人咳出来的痰都是不一样的,有黄的,绿的,还有泡沫状的,黏稠的。日复一日,这些不同的痰液,真的给了他灵感…… 他对病人咳出来的痰液进行生物化学的分解,观察其成分。他发现,同样是慢支炎,其分泌物却有不同的成分。他在临床中采用了中医的治疗方法,并和西医的局部性状治疗结合起来进行,有效率达到50%还多。“做得不错!”广东卫生厅得知此事,欣喜地做出肯定。1977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代表团来广州,了解了钟南山所在的慢支组,所取得的成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经验,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那时候,国产呼吸机质量还不稳定,有的机器用一个钟头就坏,几年下来,钟南山成了修理呼吸机的好手。 夜晚,他守在上着呼吸机的病人身旁,手上捧着医学书籍。病人在沉睡,呼吸机在为病人送气,送气的声音均匀。突然间声音不再均匀,“呼吸机又坏了!”,钟南山“嘭”的一下跳起来,赶快去修。 3、对猪的实验研究出肺心病生理变化 慢支炎小组发现,猪的肺和人的肺也类似,猪也会得肺心病。在动物实验上,研究肺心病的生理变化,结果发现猪和人的心脏最接近。 在研究初期,没有经费,想要买一头猪进行肺的研究,要200多块钱。经费不够,大家就开始凑钱买猪,进行肺心病的研究。 通过对试验猪的各种研究实验,他们发现了在不同的缺氧程度上,肺动脉的规律,于是欣喜地把它找出来了!不仅如此在缺氧的情况下,观察一些介质的变化,像组织胺,还有前列腺素等。组织胺是身体内的一种化学传导物质,可以影响许多细胞的反应,包括过敏、发炎反应,胃酸分泌等,也可以影响脑部神经传导。组织胺存在于肥大的细胞内,也存在于肺、肝及胃的黏膜组织里面。它在过敏与发炎的调节上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这些,在当时的专业领域,均属于重大的发现。 1982年,全国呼吸疾病会议上,钟南山研究小组的成果获得专家们的高度评价,此后多篇研究成果的报告,分别刊登在国家级的专业杂志上。研究成果相当出色,他们慢慢地掌握很多肺病的病理,并且不断追赶国内外在专业领域的最新科研动向。 1979年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挂牌成立,钟南山被任命为所长,各类呼吸疾病的防治进展开始进入快车道。 在呼吸衰竭的合并症中,他们早就观察到有酸中毒和碱中毒两种不同的肺性脑病的表现,将这些临床现象提升为规律,需要耐心、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考力,但最终集众家的智慧,将其总结而成,使呼研所的科研不断向上攀登。 无数例呼吸衰竭病人抢救成功,钟南山始终参与全过程。一位多年患有顽固性咳嗽的患者,钟南山为其做纤支镜检查,他仔细地反复观察,在其右主支气管中,竟取出了几粒鸡骨,从而治愈了困扰病人多年的顽疾,从而开创了国内纤支镜用于治疗的先河。 呼研所发展到如今,早已拥有国际、国内先进的科研、教学、医疗设施和仪器设备。肺移植手术等临床诊疗特色,为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2003年非典时期,钟南山力排众异,将危重病人集中到呼研所进行治疗,他坚持以皮质激素控制疫情蔓延;他走访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介绍中国的抗非经验, 为非典战役赢得最终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8年,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升格为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 (来源:人民网-健康频道) 相关新闻
我来说两句(0)
今日热点
搜狐重点关注·点击今日
近期热点关注
设置首页
- 搜狗输入法
- 支付中心
- 搜狐招聘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 网站地图
- 全部新闻
- 全部博文
Copyright © 2018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搜狐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ontact.sohu.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