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媒体推荐 > 媒体深度报道 > 读者报-影响力周刊 > 最新报道

“80后”一代的新媒体式回忆

2009年11月18日10:58

  来源:读者报-影响力周刊

  “80后”一代已不再年少,他们在奋力适应社会的同时,尽力掩饰着对童年的留恋,几百张童年图片与网络歌曲是这代“电视人”的新媒体式回忆,是群体动力催化的群体记忆

  □ 许 庆

  “七月份的尾巴,你是狮子座;八月份的前奏,你是狮子座。”当曾轶可的绵羊音颤抖地萦绕在电视荧屏、网络世界与街头巷尾时,“80一代”已然悄悄加入到对其啼笑皆非直至无语的地步,遥想曾经,熟悉的态度原先出现在老一辈对“80后”的指向上。

  曾被置于风口浪尖的“80后”一代在备受争议的环境下,反倒有点悄无声息地长大了,然后,以2008年“5.12”后抗震救灾的铁肩担道义为标志,“垮掉的一代”成功转型后,身上所贴的标签变为“有担当的一代”。

  人们常说,喜欢回忆说明一个人已经走上老去的过程。“80后”的状况似乎越来越符合这一道理。

  童年时的珍贵记忆

  “80后”一代存有从小到大眼见祖国发展壮大的完整记忆,度过了没有高科技围绕、没多少物质生活享受却简单充实、在今天看来珍贵特别的童年时代。

  名为“献给1980年代出生的人,看后不许哭”的帖子在人人网以及众多博客空间被推荐,这是由几百张图片凑成的经典记忆。

  院子里小伙伴滚铁环、翻手架、纸飞机;小学校门口的商贩小摊都是最纯真的记忆。

  卷成一条条的山楂,赠有“三国历史人物”的小浣熊方便面,如同卷尺般的大大卷,放进嘴里就会噼里啪啦跳个不停地跳跳糖,还有汽水糖、蜂蜜膏……

  这些几乎早在市场上“下架”的零食平均价格不过几角钱。

  一位已经参加工作的“80后”说,他最难忘的是街边嘣爆米花的老爷爷,黑黑的一个大铁桶,“嘣”的一声,出来的就是白白的爆米花了,就像变魔术一样神奇。只不过现在,爆米花爷爷、转棉花糖的奶奶还有做糖人的叔叔都被城管赶回家了。

  图片中另一经典是80年代的动画片,男孩儿着迷的《圣斗士星矢》、女孩崇拜的《美少年战士》,还有中国制造的《葫芦娃》、《黑猫警长》……

  “我们吃过小豆冰棍喝过北冰洋汽水,也吃过哈根达斯用过信用卡。我们穿过棉衣棉裤白球鞋,也穿过耐克阿迪。我们一边被人注目着,一边被人鄙视着。我们一边任人宠溺着,一边任人声讨着。”“80后”这样自述。

  曾经被人们视为“垮掉的一代”,“80后”没有做多少言语的辩驳,只是默默地为飞涨的房价努力着,或者是几万人为几个工作岗位厮杀着。然后,回忆终于在集体式的呼唤下爆发了,流着泪刷着“献给1980年代出生的人,看后不许哭”的帖子,然后找到新的内容再充实到图片中去。

  十年后的“李雷和韩梅梅”

  “80后”这代人,也许会忘了解数学题时的艰难,也许会忘了写作文时绞尽脑汁的辛苦,却不会忘记英语书中的李雷和韩梅梅。

  李雷和韩梅梅(LiLei and HanMeimei),是1993年版中学英语教材里的两个虚拟主角。LiLei,中国男孩,虎头虎脑,很有责任心;HanMeimei,中国女孩,留齐耳短发,乖巧懂事。初中的英语学习就是以这二人的生活故事为主线。

  “80后”的人对“李雷和韩梅梅”情结颇深,不难解释原因。首先,是这两个小伙伴伴随着“80一代”初中三年的英语学习:从字母ABC到复杂的时态。无论是考雅思、托福,还是留在国内继续读书的,高中、大学,甚至硕博,是李雷和韩梅梅开启了“80一代”学习英语的大门。

  继而是初中生对爱情的懵懂,插图版的英语书、形象逼真的人物形象在“80后”的加工上有了生命,那个青春萌动的年代,“情窦初开”的青少年总离不开幻想,李雷和韩梅梅成为人们认定的一对。

  若不是今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对英语辅导教材的改编,大概忙于拼搏于“社会成长”的“80后”难以陷入如此全面彻底的回忆。

  在新的英语教材中,李雷和韩梅梅的故事有了续集,他们也和”80后”们一样,步入了青年时代。

  韩梅梅嫁的是一位新人物HanGang(韩刚),图片中的梅梅告别齐耳短发学生头,以成熟时髦造型亮相,在厨房中忙前忙后,照顾两个孩子用餐。

  “80后”的成长情愫是复杂的,人教教材刚出,网络歌曲迅速跟进。

  徐誉滕的一首歌曲《李雷和韩梅梅》让他们泪流满面。“好多年没有再一次翻开它/但那一段说的谁和谁/偶尔还能细细回味/书中他们的喜与悲/书外身后的是与非/还有隐隐约约和我一起长大的小暧昧/后来听说Li Lei和Han Meimei,谁也未能牵着谁的手……”

  忧伤的曲风、感慨的歌词让“80一代”只因“回忆”二字流泪。

  “电视人”的网络生活

  “电视人”是“80后”童年的典型写照,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

  沐浴着电视剧长大的“80后”在科技发展中又成功开辟了新媒体天地,博客、播客便是成功运用网络媒介的自媒体式表达。

  事实上,看着电视长大,运用网络表达的“80后”本身所处背景就很特别,他们见证的是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日渐崛起,享受的是物质条件的优越,经历的是中国体制的转变,承受的是自我实现的愿望与成功可能之间的矛盾、个人意愿与淘汰法则之间不相容。

  当越来越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被迫接受几百元的月薪,辛苦劳累面对的是动辄上万元的商品房价格,而医疗、教育、住房福利对这一代人来说,只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传说。

  而在社会中,这些“80后”已经成为各种场合的主力,他们努力将张扬化作积极,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的抗灾,以及奥运圣火护卫战改变了这一代人之前被定义的负面印象。

  碰壁无奈之后也不过写点网络歌曲,在博客中偶有发泄,歌曲、小说以及博文折射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透露的是这些曾经的“小公主”、“小皇帝”承受重压时的无奈。

  他们已不再少年,在奋力适应社会的同时,尽力掩饰着对童年的留恋,这次的集体回忆是群体动力催化的结果。似乎连回忆都应征了那句:集体力量大,新媒体成为这代“电视人”追寻曾经的最好载体。

  “记得当时年纪小/ 你爱谈天我爱笑/ 风在树梢鸟儿在叫/ 不知怎么睡着了/ 梦里花落知多少……”在“80后”作家郭敬明的小说里,这被争议的一代正努力地适应、偷偷地长大。■

责任编辑:张勇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