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福建“市场换石油” 每年入千万吨沙特原油(图)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09年11月23日03:44
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中控室的技术人员正在工作
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中控室的技术人员正在工作

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厂区外观。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张国俊摄
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厂区外观。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张国俊摄

  每年将有千万吨沙特原油入闽

  福建试水“市场换石油”

  11月11日,中国第一个炼油、化工及成品油营销全面一体化中外合资项目———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宣布全面建成投产,进入商业运行阶段。

  这个年炼油能力1200万吨的项目吸引了路透社、华尔街日报等国内外众多知名媒体的关注。业界人士分析,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在于它的规模,更重要的是这个中外合资项目,开创了“市场换石油”的中外能源合作新模式,对于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由以市场换技术转变为以市场换资源

  2007年3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埃克森美孚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及沙特阿美中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了两个合资企业———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简称福建联合石化)和中石化森美(福建)石油有限公司(简称中石化森美)。这两个合资企业的总投资额约为50亿美元,组成了我国第一个炼油、化工及成品油营销全面一体化中外合资项目。

  根据福建联合石化提供的资料显示,“福建联合石化”由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简称福建炼化)、埃克森美孚和沙特阿美按50%、25%、25%的股比投资兴建。福建炼化是一家由中石化与福建省各自持有50%股份的合资企业。埃克森美孚是一家埃克森美孚公司独资关联公司。沙特阿美是一家沙特阿美公司独资关联公司。另外,“中石化森美”由中石化、埃克森美孚和沙特阿美按55%、22.5%、22.5%的股比投资建立,将在福建省管理和经营大约750个加油站和若干个油库。

  据中石化相关人士介绍,两个合资企业建成投产后,福建炼油乙烯合资项目将把福建省炼油能力从400万吨/年扩大至1200万吨/年,并大幅提高加工含硫原油的炼制能力,主要加工沙特含硫原油,生产高质量的石油产品。

  同时,该项目还包括新建的一套80万吨/年乙烯裂解装置、一套80万吨/年聚乙烯装置、一套4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和一套70万吨/年对二甲苯芳烃联合装置。

  “这一项目的全面投产,象征着福建省在石化产业领域的飞跃。”谈起这个项目,福建省经贸委石化办相关负责人张有屏难掩心中兴奋。福建是个石化工业小省,但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全面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将超过600亿元,带动下游化工产品产值1500多亿元。

  “不仅是在项目规模上,福建炼化一体化合资项目的成功实施,将实现中外三方在石化资源领域的资源、技术和市场优势互补,更加有利于我国能源安全政策的落实与推进。”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向本报记者点出了更深的意义。

  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被业界喻为一个以“市场换石油”的典型个案。以往国内的合资项目大多是以市场换技术,但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既换来了技术,更重要的是换来了宝贵的石油资源。“中国有广大的成品油和化工产品市场,沙特有石油资源,埃克森美孚有先进的炼化技术,该项目各取所长,有利于实现三方共赢。”张有屏指出。

  每年可利用不少于1000万吨沙特原油

  此次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庆典仪式,引起了国内外业界的广泛关注。事实上,不仅是这个中外合资项目,包括中俄、中委签订巨额石油贷款协议,中石化收购Addax石油公司,中海油中石化联合收购安哥拉油田资产等,今年以来中国石化企业在国际能源市场的一连串动作,无一不引起世界瞩目。

  一方面是中国巨大的能源需求日益凸显,另一方面是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油企巨大的海外投资能力令不少国家羡慕不已。但中国油企参股海外公司,优势在于可以通过股权分享海外公司经营收益,部分抵消国际油价巨幅波动带来的损失。但同时中方企业必须承担海外投资的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风险。从目前情况来看,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能源市场动荡不堪,而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机遇把握和经营、管理等方面能力仍存在不足。不可否认,在国际化管理人才不足的情况下,急于海外扩张潜藏着较大风险。

  “以市场换石油,对中方来说应该是风险最低、获益最稳定的一种合作方式,”林伯强指出,这样既可以确保稳定的油源,又可将中方企业的经营风险降到最低。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时承诺,三年内放开成品油零售市场,外资企业可在国内设立加油站;五年内放开成品油批发市场,外国公司可在国内申请成品油的批发、仓储经营资格。

  按照这一时间表,我国于2004年12月开放了成品油零售市场,2006年12月开放了成品油批发市场。目前,诸如埃克森美孚、壳牌、BP、道达尔等大型石化跨国企业几乎都已在我国布局。

  而且,随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信心不断增强,石化巨头们在中国投资的产业链越来越完善,既投资于下游成品油和化工产品市场,也开始涵盖石化产业链中、上游,不少外资企业还开始涉足石化物流、储运等配套项目。

  以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为例,通过两个合资企业的设立,外方不仅可享受炼油、化工环节带给企业的利润,同时还通过参股销售企业中石化森美,参与福建境内750多座加油站和若干个油库的经营。

  那么,在这一模式中,让出部分市场份额的中方投资者,又将有何收获?记者从中石化方面了解到,根据相关合作协议,今后数十年间,沙特阿美将保证每年向该项目供应不少于1000万吨的原油。

  在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中,甚至为接收沙特原油专门修建了一座30万吨级的码头———泉州青兰山原油码头。就在今年2月,作为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配套工程的泉州青兰山30万吨级原油码头正式开港,接收了来自沙特阿拉伯的首船近12万吨原油。

  去年以来,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原油需求萎缩、国际油价巨幅波动,而中国巨大的成品油和化工产品市场潜力吸引了更多产油国的目光。“在当前国际能源市场环境下,加快引进产油国投资我国石化产业,既扩大原油进口又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林伯强说。

  应加快“引进来”能源战略步伐

  “稳定的油源是中外能源合作关键。”林伯强明确指出,福建炼化一体化合资项目的成功实施,有利于实现中外三方资源、技术和市场优势互补,代表着中国“引进来”能源战略的一次重要实践,将更加有利于我国能源安全政策的落实与推进。

  林伯强指出,目前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近50%。而且我国人均石油消费大概仅为世界人均的一半,今后石油消费增长幅度持续加大和对外依存度增长是一个必然趋势。

  相关专家建议,在国内能源需求不断提升的趋势下,我国石化产业应加快“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步伐,多方寻求稳定的海外石油供应。

  去年下半年至今年上半年,由于国际油价大幅回落,我国石化企业“走出去”谈判应该比较容易一些。例如今年2月,长达9年悬而未决的中俄原油管道项目,在国际油价低位徘徊的背景下,终于以“贷款换石油”的形式达成协议。

  但国际原油市场瞬息万变。就在今年11月18日,国际油价一度重回80美元。从长期趋势来看,由于国际经济形势逐渐回暖,很难说油价不会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在此背景之下,石化产业“引进来”模式,自然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另一大选择。

  林伯强表示,“引进来”是一个双赢的模式,对于产油国,中国持续的石油需求将提供更大的市场,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过重依赖;而中国则可以获取长期稳定的石油供给。

  “在国际能源市场,‘引进来’模式较少触及能源问题的敏感面,可以避免海外石油资产并购的种种障碍,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制度上都对中国油企有利,可能是获得油源的更有效途径。”林伯强说。

  中国寻求海外油源四种模式的利与弊

  今年8月份,中石化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完成中国公司海外资产收购最大的一笔成功交易。并购、贷款、签署合作协议……近两年来,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频频出现的大手笔,无一不引起世界瞩目。梳理近两年来我国积极寻求海外稳定能源供应的案例,基本可归纳为四种模式。

  寻求海外油源呈现四种模式

  ———“参股换石油”模式。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拓展大多采取股权收购方式,并越来越受到国际能源市场的青睐。今年8月份,中石化以75.6亿美元总价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完成迄今为止中国公司进行海外资产收购最大的一笔成功交易。

  9月份,美国前总统布什的弟弟尼尔·布什率领一批美国中小石油企业到中国厦门招商。他透露,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导致美国部分中小石油公司生存艰难,为中国民企参与美国本土投资提供了良机。

  ———“技术换石油”模式。今年11月3日,中石油、英国石油公司联合与伊拉克石油部签署一份为期20年的服务协议,为伊拉克开发其境内最大的鲁迈拉油田。在中东地区,中海油还与卡塔尔石油集团签有一份油田勘探及产品分成协议。根据这份长达25年的协议,中海油将在卡塔尔东海岸的5649平方公里海域内进行勘探作业。

  ———“贷款换石油”模式。今年2月,中国与俄罗斯签署协议,将向俄罗斯两家石油企业提供共计约250亿美元的贷款,同时,俄罗斯将在未来20年每年向中国输出1500万吨石油。

  当世界各国仍在金融危机的泥潭中苦苦挣扎之时,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备受欢迎。仅仅在今年上半年,中国石油化工企业相继与俄罗斯、巴西、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等国签署了一系列总价值达440亿美元的“贷款换石油”协议。

  ———“市场换石油”模式。以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为代表,通过中外合作开发国内炼化、成品油及化工产品的销售市场,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锁定可靠的国际原油供应商。

  与之相类似的,还有今年10月广东湛江市政府、中石化、科威特石油公司签署备忘录,推进中科合资炼化一体化项目。根据规划,该项目总投资90亿美元,通过进口科威特原油,生产国内市场供应不足的成品油和乙烯。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15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的生产能力,可增加工业总产值650亿元,增加地方税收58亿元。

  四种模式各有利弊关键在于风险可控

  从风险与收益均衡的角度来看,四种中外能源合作模式各有利弊。而部分业内人士表示,更倾向于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以“市场换石油”的合作方式。

  一、“参股换石油”

  利:中国油企可以通过股权分享海外公司经营收益,部分抵消国际油价巨幅波动带来的损失;弊:中方必须承担海外投资的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风险。从目前情况来看,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能源市场动荡不堪,而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机遇把握和经营、管理等方面能力仍存在不足。不可否认,在国际化管理人才不足的情况下,中国企业急于海外扩张潜藏着较大风险。

  另一方面,2005年中海油收购尤尼科受挫的案例,令人记忆犹新。由于某些政治因素,中国油企“走出去”曾经历了诸多艰辛。一旦金融危机见底回暖,发达经济体失去对中国投资的迫切需求,很难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能否像今年一样顺畅。因此,能源企业海外拓展的前景如何,仍有待观察。

  二、“技术换石油”

  利:其优势在于中国企业一旦参与海外油田的勘探和开采,对于今后进一步参与下游产业链的合作可占据先机;弊:技术服务赚的是辛苦钱,短期收益率不高,对于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帮助不大。

  三、“贷款换石油”

  利:油源稳定,不存在企业经营风险;弊:以巨额贷款换取稳定石油供给,属于“低风险、低收益”的模式,仅是一种过渡性策略。这一模式中方所得仅为一纸原油供应合同,收益较为单一。

  四、“市场换石油”

  利:相较于前三种模式,以市场换石油,对中方来说应该是风险最低、获益最稳定的一种合作方式。这样既可以确保稳定的油源,又可将中方企业的经营风险降到最低。弊:必须与外方企业分享我国成品油和化工产品市场利益。

  去年以来,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原油需求萎缩、国际油价巨幅波动,而中国巨大的市场消费潜力吸引了更多产油国的目光。在当前国际能源市场环境下,加快引进产油国投资我国石化产业,既扩大原油进口又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观点

  保障国家石油安全需多点开花

  □胡苏

  无论何时何地,千方百计寻求稳定油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都是一条应始终坚持的原则。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需求不断上升。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五大石油生产国,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同时,中国又是一个石油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近一半石油需要进口,2008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1%。

  2008年,我国净进口石油近2亿吨。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相关人士分析,到2020年中国石油年需求量将达到5.6亿吨至6.0亿吨之间,而2020年中国原油产量预计只有2亿至2.2亿吨之间。

  在这样的石油供需关系下,如何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石油供应,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

  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油价大幅波动,一度低至30-40美元的区间。由此也引发了国内关于加快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热议。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已经强烈意识到建立国家石油储备的战略意义,并在扩大油储能力上加快了步伐。2003年我国开始启动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一期项目,到2008年底基本建成镇海、舟山、大连和黄岛四个石油战略储备库,目前正积极推进的二期基地建设。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石油储备中长期规划》,2020年以前,我国将陆续建设国家石油储备第二期、第三期项目,形成相当于100天石油净进口量的储备总规模,进一步增强应对石油中断风险的能力。

  从长远来看,基于国家能源安全的考虑,我国能源战略应该遵循一个基本思路:无论国际油价处于什么水平,我们都应加速建立稳定、充足的战略石油储备基地。

  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从去年年底我国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一期项目基本建成以来,国际油价又从30至40美元重新上涨到80美元左右。如何灵活掌握原油进口时机,把握国际原油市场的主动权,对我们来说仍是一个重大考验。

  在石油储备能力短期无法实现大的突破的前提下,眼前可采取一定“短期措施”,借助民间石油仓储能力,扩大短期石油储备能力。根据相关统计,我国的民营石油仓储能力约为2.3亿吨,但绝大部分均未得到有效利用。作为短期措施,国家可考虑租用民营油库,作为国家石油储备的补充。

  当前,我国已在探索建立国家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并行的双渠道方式。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就曾表示:鼓励企业利用闲置的商业库容,增加石油储备。

  我国还要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加快发展新兴能源,降低我国对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性。

  石油属于传统不可再生能源,又大部分产于地缘政治敏感的区域,因此降低对石油资源的过度依赖,将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另一方面,新能源产业也普遍被视为“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的下一个增长点。

  因此,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推动能源消耗结构的转型,加快从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新能源的过渡。目前,国内不少地区已将新能源作为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培育。

  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下游及配套产业链尚不完善,加上人们消费习惯和观念仍待转变,目前新能源在我国更多仍停留在概念领域,其发展成熟尚待时日。

  从长远来看,随着国家新能源政策的引导和全社会的关注与投入,未来形成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广泛应用、多点开花的局面,将是我国今后新能源构成的总体发展目标。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胡苏采写

责任编辑:张若琪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