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 天津日报

执政理念的升华

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2009年11月24日08:26
  本报记者 宋德松 通讯员 孙祥礼

  编者按

  国家卫生城区,标志着一个地区的健康、宜居、和谐水平达到国家标准。它有实实在在的指标体系,因此“创卫”是城市经营与管理水平的“大考”。

  和平区在“创卫”过程中,始终把接受“大考”的达标,与接受群众检验的民意结合起来,把“创卫”的逻辑重心放在“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民心工程上。于是,形成了十几万众参与其中的同心合力。“创卫”过程成了“执政为民”理念升华的过程。

  其实,天津这些年的发展,就始终坚持着“民心、民意、民愿”这条轨迹,始终把生态宜居、安居乐业作为最大的民心工程,为了人民,也依靠人民。于是,有了“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的共振,有了“大干150天”的热潮,有了百姓今天对家乡的自豪。

  百姓的认同、群众的满意是我们干事创业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有了这个基础,难事就不难;实现这个根本,就能办大事,成大势。

  津报调查

  历时五年,历经5个“百日会战”,在城区建设管理、居民区环境改造、宜居环境构建、健康教育环境营造、公共卫生安全管理等九个层面和维度,进行了百余个主题战役,汇集数十万人次参与其间的和平区创建国家卫生区活动,日前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和平区成为“国家卫生区”。两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区”的中心城区,在人居环境建设上再上层楼。

  回顾五年“创卫”历程,和平区各级干部最深切的体验是:五年的“创卫”过程,既是对他们管理城市、经营城市能力和水平的“大考”,更是一次宗旨教育和执政理念的升华。“创卫”放大和优化城市资源,更重要的是让百姓得到实惠,让百姓在“创卫”中改变生活,在生活的改变中油生对家乡的热爱,激发“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和合力,从而形成“创卫”长效的根本。

  近日记者走进和平区,深层次体验“创卫”对和平区的深度改变。

  通过“创卫”让群众改变生活

  “创卫”的直观目标是城市环境的提升。和平区“创卫”是把群众的宜居感受作为工作标准,把“创卫”的过程作为实践民心工程的过程。因此,改变群众生活居住的环境,而且让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这种改变,成了做深“创卫”文章的深层动因。

  小白楼街崇仁里社区曾经是一个有着自由市场色彩的旧楼小区。嘈杂吵闹的叫卖声从每天早晨持续到下午,商贩散去后留下一片狼藉。“创卫”将这里彻底改变了——破旧花坛改造成开放式的绿化休闲广场;新建了休闲长廊和坐椅,四季有绿、相映成趣使小区成为精致园林;更换和维修了邮报箱,修建了不锈钢阳光板车棚……小区成了居民群众休闲安居的家园。小白楼街办事处主任郭天峰介绍:小区改造后街坊邻居见了他总是把“咱小区变了,跟小花园一样!”挂在嘴边。以前从楼上下来得随身拎个垫子、板凳,现在不用啦!小区环境的改变,提升了居民群众的文明程度。谁糟蹋环境,大伙都不干!随手乱扔垃圾的现象少了,看见垃圾随手捡起来的人多了。说起崇仁里的变化,特别是居民的变化,郭主任特有成就感。他说,这是“创卫”的功劳啊!

  从2006年起,和平区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共投入资金1.5亿元,综合整修旧楼区173片、152万平方米,7万余户居民直接受益,打造了崇仁里、文化村等11片示范小区、精品小区,优化、美化了居民居住环境。

  通过“创卫”活动,和平区旧小区环境变好了,老房子升值了,居民们恋家了、爱家了。环境改变了心境,心境提升了心气儿。环境管理的长效机制也就在群众的呵护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来了。“环境综合整治如果只做表面文章,只能是"雨过地皮湿、治标不治本";只有围绕群众的利益点、诉求点、兴奋点,去做环境的深度文章,才会得到长效的治理”在“创卫”中成为了和平区各级干部的共识。(下转第2版)

  (上接第一版)

  通过“创卫”让群众享受便利生活

  如何通过“创卫”方便群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如何通过“创卫”还清历史旧账、消融冰点,消除死角,是和平区“创卫”的一条基本原则和工作遵循。

  和平区作为老旧城区居民区密度大,没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多。这种敞开式、人口密集的小区生活配套设施相对滞后,占道经营、占小区经营的自发式“市场”等时有出现,是社区和街道脏乱的根源,成为了环境综合治理的一个“顽疾”。

  “创卫”前,和平区仅有10个菜市场,80%以上不达标。“创卫”后,和平区采取停业改造、分行划市、撤场改项等办法,先后三次对全区菜市场进行提升改造。每个菜市场都采用高质量、高标准的建筑材料,市场内卫生设施设置齐全。聘请专业消杀公司定期杀虫,安排保洁人员负责日常的垃圾清理,保证了市场的安全卫生。目前和平区已经建成13家规范的菜市场,经营面积2万余平方米,覆盖80%的社区,居民买菜方便了,自发式“市场”自然没市场了,其扰民的顽疾根治了。

  高层楼群的水箱二次供水,是居民饮水的隐患。和平区加大资金投入,用加压罐设施代替供水水箱,为老旧楼区更换锈蚀的自来水管,将干净水直接输送到居民家中,彻底改变了以前水箱老化、水压不足、用水卫生得不到保障的状况。全区53座高层,7248户居民实现净水直接输送。常年困扰高层居民吃水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水流大了、水质清了,老百姓心里痛快了。

  通过“创卫”活动,解决群众生活中深层次的不便和难题,使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创卫”带来的好处和利益,是和平区“创卫”得到群众拥护的根本原因。和平区的“创卫”过程也成了各级干部、职能部门明晰“"创卫"为了人民,"创卫"依靠人民”的实践过程。

  通过“创卫”提升健康服务水平

  当今,健康的生活方式,疾病的预防和教育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创卫”的硬指标。和平区通过“循序渐进、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以宣传、教育和干预为基本手段,把健康教育与市民文明教育相结合,实现由健康教育向健康促进的转变,在努力为群众营造健康环境的同时,提高居民群众的生命质量。

  和平区采取了医院、社区、学校三个层面的健康教育网络实现健康服务。在医院,针对就诊病人的病情,在诊病过程中进行有的放矢的健康教育,做到及时有效;在社区,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社区诊断入手,实施社区干预,同时利用市民学校普及健康知识,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引导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在学校,普及健康知识,将知识学习和行为养成有机结合,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使健康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资料显示,全球所有患者中90%以上均属社区卫生服务对象。和平区加强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上的硬件投入,完善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个精品社区卫生服务站。仅2007年,就投资1.2亿元用于基础设施改造、设备更新、人才引进培养等。从2008年起每年投入300万元用于解决最基本的医疗设备购置和更新。全区平均6.43万居民拥有1个3000平方米以上、纳入医保定点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平区还为全区14万户家庭建立了健康档案,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建立了个人档案,并把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疾病的老人筛选出来,建立专案,每两三个月进行随访和体检。

  如今,和平区的居民户全部纳入健康管理,享受了一对一的健康服务。

  通过“创卫”提升经营城市水平

  创建国家卫生区对和平区来说,确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之所以说艰巨,是由于老城区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地处市中心、危旧平房拆迁成本高,违章建筑多、历史遗留问题复杂,基础设施薄弱、城市基础建设欠账多……5年前,和平区通过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和“市级卫生区”,这种情况有所改观。但当锁定创建国家卫生区这个更高的目标时,新的挑战又摆在了眼前。

  创卫前,和平区主次道路路况较差。主干道路年久失修,坑洼不平,次要道路没有硬化到位、道路侧石破损,辅助设施和道路标志档次较低。全区148条道路,“创卫”期间整修了116条。“创卫”初期,和平区绿化覆盖率不足15%,“创卫”五年来,新增绿化103万平方米,绿化面积翻了一番。和平区老居民区多,供暖供热公厕卫生保障设施等生活设施严重配套不足。全区老旧居民区占全区居民区总数的五分之三强。好多老旧社区居民生活、取暖都依靠煤球炉子。这种生活方式产生的生活垃圾要比普通家庭人平均每天1.5公斤增加一倍达到每天3公斤。全区“创卫”前有大小取暖锅炉4000余台,“创卫”后进行并网改造,达到环保标准,只剩46台。“创卫”前,和平区有公厕52座。没有一类以上的公厕,仅有少数为二类公厕。有三分之一为旱厕。“创卫”后,和平区有公厕64座,一类公厕2座,50%以上为2类公厕。

  “创卫”前,南市散片危旧平房住户,虽处在中心区的繁华地,但是他们的居住条件十分差:居民饱受着“三级跳坑”的困苦,“六小”经营、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消防安全隐患重重。南市居民最小的一户仅有2.46平方米,3、4平方米房屋住人的亦不鲜见。15平方米以下的住户占总户数的64.41%。群众的生活质量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在影响群众生活的同时,也影响着和平区的投资环境。和平区于2007年3月初启动了南市散片平房拆迁工作。

  然而,在拆迁过程中,却遇到了难题。主要难点集中在“一小七多”。“一小”是居民居住面积小;按政策补偿款在15万元左右的占68.63%。“七多”是低保户、失业下岗户、双下岗户、残疾人、违章建筑(平房户中有居住人的违章占到60%以上)、私产房、空房户、经营户多。这里有的违章平房小买卖不起眼,但确实是很多居民群众全部的经济来源。面对难题,和平区从各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动迁指挥部,坚持解困和行政裁决两个轮子一起转,一户一策,分类解决。拆迁干部们多次入户,反复做思想工作,对确实有困难的家庭给予适当照顾。比如私产房历史形成的一契多户的问题在南市几乎每条胡同都能找到。清平巷有一民居,一个房契,11间房,住了11户人家,如果只给产权人补偿,从法律上说得过去,但没有操作性。最后只能分户后分别给予妥善安置。

  政策对头,工作到位,功夫不负有心人。全体参与拆迁的工作人员400多天没歇过一天班,2008年6月,南市散片平房拆迁工作基本完成,完成拆迁近7000户居民和300多家公建。过去低矮的平房聚集区,如今成了“黄金宝地”。

  南市散片平房拆迁不仅为和平区“创卫”工作画上了浓墨重彩一笔,而且把南市这片原来居民群众生活的洼地,成功打造成招商引资的高地。土地经过规划、项目整合,城市资源得到了放大,城市经营有了新的空间。

  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五大道小洋楼,是天津的一张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人们徜徉在五大道上,感受洋楼的古典与优美。“创卫”前的五大道地区曾是“无证六小”集中的聚集区,历史遗留违章建筑曾让五大道风貌旅游区黯然失色。“创卫”以来,和平区本着“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依法查处取缔和规范治理全区“六小”行业无照经营1306户,通过大规模的集中整治,使“六小”行业无照经营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净化了市场经营环境。五大道这张城市名片擦得更亮。

  从群众生活的洼地到招商引资的高地,从饱受蒙尘的“六小”集中的生活区到熠熠发光的城市名片,和平区不断放大城市资源,让资源增值。这种资源增值的逻辑重心首先要放在经营好群众利益上。作为经营群众利益的方法之一,单纯的拆迁和取缔变成了共建和共享的综合治理。群众理解了,难题不难了。

  通过“创卫”提高城市载体功能

  和平区地处中心城区,每天的流动人口高峰时达到150万人以上。滨江道和平路是天津的商业金座、是全国闻名的旅游购物景点。小商小贩占路步行街经营很普遍,管理难度很大。繁华地区管理一直是和平区城市管理的一道难题。

  和平区以“创卫”为契机,采取“拆、清、建、管”四管其下,对金街地区商贩占路摆卖、(非)机动车乱停乱放、道路扫保和拆除老旧霓虹灯广告牌等四方面进行专项清理。对商贩占路摆卖,和平区组织综合执法、工商等部门联合开展治理,从早7点至晚11点,开展不间断流动巡查,对重点点位采取占领式管理,安排专人执勤。同时采取堵与疏相结合的方式,协调相关部门在金街周边建设百余个边廊,采取租赁的方式,使商贩在繁华区经营正规化。对于(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现象,和平交管支队延长晚间管控时间,并从辖区各大队抽调交警,组成30人的交通管理队伍,对繁华区实行全面管理,大大提高了管控效率。

  在小白楼等繁华区,和平区新建了拥有300多个停车位的小白楼停车场、拥有800个车位的西安道停车楼;配有400个车位的大沽路停车楼即将建成,通过“创卫”探索解决繁华地区停车难的问题。

  如今,走进和平区,深厚的历史积淀,靓丽的老式社区,繁华的商业,鳞次栉比的高楼,使人能深切感受到这里的改变和活力。穿行在高楼林立的南京路,徜徉在充满异域风情的小白楼,漫步在人潮如织的滨江道和平路步行街,繁华和现代扑面而来。走进社区,你会看到环境对人、对生活质量的提升。

  和平区委书记李金亮说:“彻底解决人民群众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随时需要解决的问题,努力创造更加适宜的人居环境和发展创业的投资环境,是我们创卫的目的。”由此可见,只有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让人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才能把管理城市、经营城市的系统工程做成最大的民心工程。用百姓的感受诠释执政理念,让执政理念在真心为民的实践中得到升华。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