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身份尴尬少底气
调查显示:多数村官愿留任 但仍面临四大问题
本报记者 刘晶晶
上海青年研究中心昨天发布“大学生村官的生存与发展调查报告”,对奉贤区143名“大学生村官”进行的有效调查显示,尽管面临身份认定的尴尬,情感上的孤独,对福利待遇的满意度也一般,但还是有近九成大学生村官愿意在服务期结束后继续留任成为正式的“村官”。
【人员构成】超6成村官来自于农村
自2006年开始,上海就开始有计划地选聘大学生村干部,截至2009年初,上海的各个区县中共有大学生村官近1000人,一些区县基本实现“村村有大学生”。其中,28周岁以下的大学生村官占95%,男女比例为45∶55,上海籍贯占89%。
在被调查的143名“大学生村官”中,平均年龄为25岁,男女比例分别占48.3%和51.7%;其中在上大学之前来自农村的占65%,对农村环境具有相当的熟悉度;生源地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均毕业于上海市高校,占95.8%,来自沪外高校的仅占4.2%。
全市的“大学生村官”主要由三类村官构成:本市统一选聘村官占11.2%,“三支一扶”中“支农”村官占6.3%,自主招聘的村官最多,为82.5%;政治面貌上,中共党员占全体的43.4%,共青团员占51.7%,民主党派占4.9%;文化程度上,研究生学历占0.7%,本科占53.8%,大专学历占45.5%。
调查结果表明,86%的“大学生村官”报名参加农村基层工作的初衷在于到基层锻炼积累经验,并且这部分村官百分之百都表示对于当初的选择感觉很满意或比较满意,不矛盾也不后悔。
【工作环境】职业适应期在3-6个月
对于初出高校的大学生而言,踏上村官岗位之初也会有很多不适应的情况,据调查,“大学生村官”的职业适应期普遍在三个月到半年不等,当地土生土长的则要短些,两至三个月就能够基本熟悉村内各项事务,明确个人的工作职责,熟悉和胜任自己的分管业务。
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村官对其职业环境进行评分时,每项内容的得分都比预期更高。满分为5分的几项内容,大学生村官对“同事关系”和“上级关系”的评价打分分别达到了4.1分和4分。此外,大学生村官对工作条件的评分为3.5分、对工作自主性的评分为3.6分,这说明“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工作环境还是较为满意的。
在工作环境中最大的问题为“食”和“行”。饮食方面,几乎所有的村委都不设食堂。48%的“大学生村官”认为交通出行不便是自己到村之后面临的生活困难的主要体现。
【工作成效】9成表示拥有决策话语权
调查显示,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受到镇、村干部欢迎的程度分别达到了94.4%和83.4%。大学生村官带给农村的,不仅是新知识和新的工作方式,更多的是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方式。
当前,上海市郊区对大学生村官的正式职务定位为助理角色,其中一些大学生村官在村内各项工作决策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在村内协助村级领导班子进行村务决策的占15%,为村级领导班子撰写村务工作文件的占68%,协助处理村民日常事务的占28%。此外,当与村级领导班子成员的意见有分歧时,94.4%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的意见会基本或部分被村级领导班子采纳。
【未来去留】88%大学生村官希望留任
相对而言,上海市郊区的“大学生村官”们对自己今后的发展路径看得较为清晰:好好工作、好好表现,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两至三年的合同工作期满后,经过选举进入村两委班子,以正式农村干部的名义,扎根农村。
调查表明,在职的全体“大学生村官”中,88%都表示希望续聘成功,留在村内,94%的“大学生村官”希望得到进一步的提拔重用,让自己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继续发光发热、有所作为。近一年内,各区县平均每个镇都有80%-95%的“大学生村官”在任期内通过选举成为了村民委员会的一员,有的“大学生村官”到村里工作才一年时间就成功当选,从这一点看来,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是充满期待、充满信赖的。
大学生村官面临4大问题
志愿者还是村官?
从法律制度层面上讲,“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十分尴尬。社会劳动保障部门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属性描述为“志愿者”,在法律和制度上都没有保障。这令村官们困惑于自己的工龄该如何计算。
大学生村官普遍比较年轻,社会阅历尚浅,加之对自己“大学生村官”身份合法性的不确定,在跟农民打交道尤其是调解纠纷、调查民意时容易底气不足,影响到服务村民的能力。
近7成对农村工作不熟悉
68%的大学生村官反映自己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自己能力有限,在经验、阅历及对农村政策法规方面的不熟悉,致使在工作中无法顺利解决村民遇到的问题。
“职务不明确”也是大学生村官觉得难以发挥应有作用的原因。有些大学生村官谈及自己刚被聘到村里的时候,没有固定的职位、也没有固定的工作内容,他们想融入农村工作却无从着手,这令他们觉得很迷茫。还有些大学生村官在开展工作之初因受到村民误解而发生争吵,这令他们感叹农村工作不易。
43%的大学生村官认为为了促进村官更好发挥作用,“有关部门、乡镇和村应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41%的村官认为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逾三成对福利待遇不满
调查表明,“大学生村官”对福利待遇和经济收入的满意程度均为2.9分。37%大学生村官对福利待遇的满意程度一般,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占6%和23%,28%的大学生村官表示不太满意,还有6%的人表示非常不满意。
三类村官的福利待遇是存在差异的:“选聘村官”和“支扶村官”的福利待遇基本各区县内统一,而“招聘村官”的福利待遇则由所在乡镇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设定,即同一乡镇的大学生村官待遇一致,但镇与镇之间则可能存在差异。薪资水平方面,三类村官中“选聘村官”的薪资最高,“支扶村官”次之,但两者相差较小,“招聘村官”最少,且与前两者差距较大,有些只有“选聘村官”的一半左右。这就导致了前两类村官对自己的待遇普遍满意,而第三类村官则反映各不一致的情况。
逾两成表示自己很孤独
目前,本市郊区已经基本达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大学生村官也确实已经开始在村内发挥作用,并普遍受到村委和村民的欢迎。但是57%的大学生村官会反映农村生活单调、娱乐少,超过20%的大学生村官表示在村内没有朋友,很孤独。因为大学生村官在村里属于少数群体,平日里可以在工作上获得其他村委干部的指点,但情感交流则相对较少,容易被边缘化。访谈过程中,有不少大学生村官在言辞中透露出对北京“大学生村官”的羡慕之情,因为北京已经基本实现“一村两名大学生村官”的配备。
上海《青年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