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我是一个兵
来源:
新华网
2009年11月28日09:30
新华网北京11月28日电(电视片《感动中国人物志》解说词)王杰——我是一个兵
编导:张 帆
(解说)1965年7月14日清晨,江苏邳州张楼村外的一条公路上,一个年轻战士带领着经过模拟训练的民兵,准备在这里进行一次地雷爆破实战训练。
(同期)被救民兵李彦清:因为我们是第一次搞实爆演习,所以好奇心比较大一些,都想往前面去看个清楚。
(同期)被救民兵吴步良:这十二人都心里很高兴。训练到了一个阶段以后,到底听个响,是什么,那是农村人考虑,到底听个响,它威力能有多大。
(同期)被救民兵李彦清:一边包一边讲,炸药包包好之后,用绳子捆上,安上起爆装置。
(同期)被救民兵吴步良:就刻个尖的小木棍,戳个窟窿眼。
(同期)被救民兵李彦清:什么都准备好了,就开始把这个地雷放到雷坑里去,然后用小锨往里埋土。可是刚埋了两三锨土,地雷突然发生意外爆炸。
(同期)被救民兵李彦清:我也不知道多长时间,我就听到罗汉瑞同志喊了几声,罗汉瑞喊了几声:“哎呀!不好了,不好了,王教员炸死了,王教员炸死了。”
(解说)这次事故,让坦克二师非常紧张。师政治部主任亲率调查组连夜冒雨,赶赴邳州。被炸身亡的战士,名叫王杰,23岁。徐州坦克二师工兵营地爆连五班的班长。此次事件造成一死12伤的惨痛后果。1965年7月15日,王杰的追悼会在邳州张楼公社举行。当地上千群众为他送行。但有关部门对王杰事件的表态,让很多人不理解。
(同期)原徐州坦克二师宣传干事杨峥嵘:当时认为王杰是一次事故,一次意外的事故,由于他操作不当造成的一个事故。
(同期)被救民兵李彦清:我们一致认为,我们在场的同志认为不是事故,那不是王杰的责任,那是意外爆炸,不是王杰的责任。
(同期)王杰战友朱大臣:都同情王杰。那确实有老奶奶,有些老头老奶奶都掉眼泪。尤其部队跟王杰那些战友,好战友,班里的那都哭得,有的哭得拽不起来,不能走路。然而,之所以得出操作不当造成事故的结论,是根据王杰所使用的炸药成分决定的。如果是土制炸药,性能不稳定,则很容易自己发生反应,而爆炸。但是军用炸药,也是TNT炸药,因为性能稳定,是不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操作不当,似乎成为造成这次事件的唯一理由。
(解说)从1961年8月,王杰正式成为一名工兵战士以来,他一直都是大家最亲密的战友。因为表现突出,加上又是技术标兵,入伍不久,王杰就当上了班长,此后,又连续3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两次荣立三等功,被授予“模范共青团员”和“一级技术能手”称号。“哪里有困难,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王杰。”这是战友们对王杰的评语。战友们每当想起那些和王杰在一起的日子,都会陷入更深的思念。直到1965年秋的一天,战友陈学义在整理王杰的遗物时,发现了王杰日记。发现日记的当晚,陈学义独自一人,翻看了王杰的日记。日记本上贴着黄继光的画像,其中写着这样一段话:“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活要活得有意义,死要死得有价值。……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就死得其所,死得光荣。”这些记录下了王杰心得、训练生活的近10万字的日记,深深打动了陈学义,一个大胆的想法,产生了。
(同期)王杰战友陈学义:咱们呢,就在全师范围内,咱就掀起学王杰的活动来,咱不管领导同意不同意,咱们人就长志,咱就为死去的争争脸。
(解说)徐州坦克二师板报上开始陆续出现一名普通战士的日记,他的作者,就是王杰。他日常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和训练日记,也被战友们自发地整理和刊印出来。在一辆开往济南的列车上,坦克二师的一位干部和济南军区的崔部长不期而遇,他向崔部长介绍了王杰的日记,和战士们自发宣传的事。敏感的崔部长明确指示,马上把王杰的日记和其他材料迅速上报到济南军区。不到一个星期,这份材料便被摆在了济南军区司令员的办公桌上。
(同期)王杰战友陈学义:看了,好。上北京开会就带着,就直接交给罗瑞卿了。罗瑞卿当时是总参谋长。
(解说)1965年秋天的一个夜晚,坦克二师接到了来自解放军总参谋部的电话,命令火速配合总参的工兵专家连夜赶往邳州,重新鉴定王杰爆炸事件。调查组专门来到当时王杰领取炸药包的仓库,并将库里炸药包、导火索、拉管,逐一进行检测,历时将近两个星期。最终的鉴定报告是:王杰使用的拉火管是过了期限的,拉火装置已经失控。当王杰把拉火管接上连结炸药包的导火索时,拉火管突然引爆,导致意外爆炸。
(同期)被救民兵李彦清:王杰技术他非常过硬,要是躲的话他完全能躲得开。
(同期)被救民兵吴步良:他本身是跪姿,一个腿跪着,一个腿蹲着。
(同期)被救民兵李彦清:这是最有利的一个方式,他跪的姿势,他只要左腿一蹬,身体一下就仰过去。
(同期)被救民兵吴步良:我们这些人都不懂,虽然是训练的科目,对实弹没经过。
(同期)被救民兵李彦清:我就看王教员身子一动,火花一亮,我这个时候两手蒙住我脸。
(同期)被救民兵吴不良:要不是王杰向上扑的话,我们十二个人起码得有八九个人死亡。
(同期)被救民兵李彦清:可是他为了掩护我们在场的十二位同志,当时连句话也没来得及说,身子就一下扑上去了。
(同期)王杰战友陈学义:跑到砸点跟前,我两眼都直了,只看见炸点,没看到王杰,顺着那个炸点往东南走,大体有十米左右的样子,在一个杨树底下王杰在那躺着,胸部有一个洞,挺惨。
(同期)被救民兵李彦清:两个手,两个腿,这个地方,这个地方,都炸烂了。
(解说)1965年9月16日,王杰所在部队重新为王杰举行了一次隆重的追悼大会,根据他生前愿望,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出通知,要求广泛开展学习王杰活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号召全国军民学习和发扬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两不怕”精神。国防部命名王杰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
(解说)王杰日记也被整理出版发行。其中最后一篇日记是1965年6月28日,王杰到邳州训练民兵的前一天。这一天,部队组织观看了电影《革命自有后来人》。王杰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观后感:只要革命需要,我一定像李玉和那样,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直到战斗的最后一秒钟。
(解说)江苏省邳州市,在王杰牺牲的地方,至今仍有许多以王杰命名的学校、医院,这里的人们,从老人到孩子,都还清晰地记得那个名叫王杰的战士。
(片尾字幕)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活要活得有意义,死要死得有价值。
上网从搜狗开始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