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日报:国企海外频收购慎防“蛋中有骨”
来源:
人民网
2009年11月30日11:00
香港《星岛日报》30日刊文《国企“走出去”海外频收购专家:慎防蛋中有骨》说,金融海啸之后,此前因国外政治压力而屡次碰壁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迎来收获最大的一年。三大油企的海外收购案近期斩获频传。学者认为,今后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步伐将会加快,但“兴奋之余,也要有冷思考”,以免误买垃圾资产。
文章摘编如下:
金融海啸之后,过往因国外政治压力而屡次碰壁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迎来收获最大的一年。三大油企的海外收购案,近期斩获频传,四年前在优尼科收购战中失意离场的中海油,更成功曲线杀入美国油气领域。学者称,今后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步伐将会加快,但“兴奋之余,也要有冷思考”,以免误买垃圾资产。
本月四日,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对外披露,已向中海油出售该公司在美国墨西哥湾的部分权益。此前一天,中石油集团与伊拉克石油部、英国BP公司签署开发伊拉克鲁迈拉油田的最终协议。近日中石油又宣布以三十三亿美元成功收购哈萨克曼格什套油气公司全部普通股。中国的石油公司频传收购喜讯,海外收购能源战略似已进入“收获期”。
能源主导屡有斩获
记忆犹新的是二○○五年,由于美国国内政治势力反对向中国出售战略资产,中海油被逼取消与美国优尼科公司的一百八十五亿美元的收购协议。现在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向中海油出售该公司在墨西哥湾一系列租约中的权益,虽然比例不多,却标志着中国能源企业进入美国的第一步,极具象征意义。
矿产资源企业的“海外动作”近期亦密集浮出水面,并未因为早前中铝收购澳大利亚力拓失败而却步。中国有色集团、紫金矿业、宝钢等纷纷宣布成功并购海外矿业公司。
北京对外经贸大学中国WTO研究院教授屠新泉对本报表示,中国有巨大的资源需求,加上中国政府及企业具有充裕的财务状况是中国企业能够掀起一波又一波海外收购的主因。
虽然国际资源价格的底部已过,但仍具备投资价值,近期的成功例子将鼓励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但专家警惕,由于被收购方所在国政治、安全、政策等风险,而且中国企业对当地法律不熟悉等方面的障碍,企业不应盲目收购。
潜在风险不应盲目
“以前有些中国企业由于不了解当地法规,入股外国公司后,才发自己根本没有表决权。”北京理工大学经济系教授胡星斗对本报表示,中国企业不应迷恋于收购外国大企业的快感,而应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崔新生指,中国企业最需要考虑是自己到底需要买什么。“此番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已经愿意出售自己旗下部分石油资产,这也是美国趁机精简资产的一种手段,以发挥出原有公司的最大效益。但有时候,这恰恰是一个陷阱。因为,美国愿意出售的资产其实并不是优良且较为核心的资产,而是面临淘汰或者是非核心资产......即使可能被中方收购了,也不会对美国本土能源企业和能源安全构成威胁。”(王争鸣)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上网从搜狗开始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