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主任记者 李海英
果蔬飘香,粮米满囤,牛羊撒欢。隆冬时节,记者在沈北新区走乡串村,看到农民兄弟们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给沈北新区农村带来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沈北新区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力度,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区初步形成了南部农产品加工、东部果品、西部优质米、中部五味子花卉、北部畜禽等五大农产品生产区域,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已初具规模。
思路 生产发达 生活富裕
定位决定地位,思路决定出路。沈北新区的现代农业规划中,确立了这样的发展思路——以改善农村面貌和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以转变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为重点,依托大城市,发展新城区,完善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加快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城镇建设为龙头,以中心村镇建设为主体,以新农村建设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把全区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达、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环境优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他们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站在未来的高度,聘请知名规划设计单位和资深专家,对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模式 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
在发展模式上,沈北新区实行的是梯度推进模式,即:培育特色产业基地→延长产业发展链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建设新型富裕生态农村。
根据新区固有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沈北新区重点培育寒富苹果、大樱桃、五味子、花卉、有机水稻、畜禽养殖六大产业基地;依托全国最大的辉山农产品加工基地,强力引进国内外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以畜禽加工、水稻、五味子、大樱桃、花卉、苹果等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通过整合土地资源、生态资源、劳动力资源,发展区域经济,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和农业机械化装备,使2/3农村劳动力从耕地中解放出来,投入到农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中;结合农村文化建设,加快村屯改造,建设生态农村;东部村庄体现欧陆风格,中部村庄体现田园风格,西部村庄体现民俗风格,北部村庄体现农场风格。
布局 “一心一带四镇四村五基地”
在布局上,按照集中发展的原则,沈北新区以828平方公里现代农业经济区为平台,以沈北新区中心村镇建设为依托,通过“龙头牵动、基地带动、土地流转促动、农业机械化推动”等措施,强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重点建设“一心、一带、四镇、四村、五基地”。
“一心”即辉山农产品加工中心。全力打造全国最大最好的农产品深加工中心,做大做强农事龙头企业。通过加大投入,壮大规模,提高品质等措施,实现树品牌,创名牌,提高企业知名度,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已使全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到全市50%以上。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链条,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新目标。
“一带”即以发展壮大怪坡、国家森林公园等著名风景旅游区为牵动,全力打造沈北新区现代旅游产业。重点实施国家森林公园、中寺农家院、怪坡风景区、石佛寺平原水库、七星山风景区旅游带的开发建设。
“四镇”即新城子中心镇、兴隆台中心镇、清水台中心镇、财落中心镇。
“四村”即黄家中心村、孟家台中心村、依路中心村、中寺中心村。
“五基地”即15万亩优质稻米基地、10万亩林果基地、5万亩花卉五味子基地、2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万亩现代养殖基地。以中稻股份、北霸、狮子王、锡伯贡等企业为骨干,以沈北米业协会为纽带,组建沈北米业集团,创立沈北新区有机水稻的大品牌。到2012年,在东部清水台镇和马刚乡发展寒富苹果面积5万亩。包括建设种苗繁育基地、100个精品示范园、生态观光采摘旅游带和果品加工企业。计划总投资12610万元,预计年产值2亿元,纯收入达到1.6亿元,农民人均增收800元,带动农户2500户。
到2012年,以大连新地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在清水台镇102线以西依路、拥屯、后腰、前腰等村,发展温室大樱桃1万亩。包括阳光温室种植区、樱桃保鲜储存区、产品精深加工区、旅游观光采摘区。以财落、新城子中心镇为核心的2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重点建设1万亩山东寿光第五代温室蔬菜和1万亩沈阳市绿色蔬菜基地。到2012年,沈北新区可建成1万亩现代养殖基地,其中奶牛存栏达到6万头,肉鸡年出栏6000万只,生猪饲养量60万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2万吨、12万吨、24万吨;建成40处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基本实现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格局。畜牧业产值实现35.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建成三大养殖基地,分别是中部奶牛养殖基地、东部肉鸡养殖基地,北部生猪养殖基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