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盗墓小说“猎奇”填补空白 是扬是抑说法不一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12月01日11:29
  当“混混”们抢占类型文学的“地面”时,类型文学的“地下”早已被鬼怪们盘踞数年。尽管大部分“孤魂野鬼”无法通过正规出版渠道跃然纸上,但它们通过“盗墓者”找到了化身。日前,首部盗墓小说《鬼吹灯》改编成网络游戏上线,再掀盗墓小说的热潮。游走于猎奇志异与文化残渣间的灰色的鬼怪世界,随着那带着泥腥味的文字,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鬼怪从墓里“盗”出来

  鬼怪是恐怖小说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今的网络上,“游魂野鬼”不在少数。有人在校园追灵捕异,有人在办公室擒妖捉怪,有人在公寓装神弄鬼,但这些鬼故事很少见诸正规出版物,只有一类除外:盗墓小说。

  如果你只知道《鬼吹灯》和《盗墓笔记》,那你显然没有看到盗墓小说的繁盛全貌。在新浪读书频道输入“盗墓”二字,搜出来的图书多达五六十部!这还不包括网络上前赴后继的“盗墓贼”们——它们的点击率动辄数十万,并随时等待出版商的橄榄枝。进入一条墓道,你就可能被怪物追杀,可能被别人下蛊,可能遭遇想都想不到的咄咄怪事……2005年以来,盗墓小说就这样刺激着读者的神经。

  猎奇题材填补空白

  作为类型文学,奇异怪诞的情节始终是盗墓小说的核心。古墓、尸怪、巫蛊、灵异,越是闻所未闻,越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对此,《盗墓笔记》的作者南派三叔分析,猎奇惊悚小说在欧美早已蔚为大观,国内同类小说则填补了类型小说的空白,它们因为迎合读者猎奇心理而流行。“考古发现会刺激这类阅读,人们对坟墓中的未知东西感兴趣。”华中师大民俗专家刘守华教授说,其实鬼怪、盗墓的传说在民间早已有之,它们通过各种形式流传下来,积淀成为民间文化的基因,盗墓小说因为含有这些基因,容易唤起读者的共鸣。

  是扬是抑说法不一

  尽管在读者中风生水起,但盗墓小说仍有打法规“擦边球”之嫌。我国出版管理相关法规并不允许出版物宣扬迷信内容,如我省从2006年起就禁止出版内容低俗的恐怖、灵异小说。但借着盗墓小说的“外壳”,借用梦幻、臆想等手法,僵尸与符咒,鬼怪和巫蛊依然现身读者的视野。

  那么,对以盗墓小说为代表的鬼怪小说该扬还是该抑?各方说法不一。恐怖悬疑小说作家蔡骏认为,这类小说是社会文化阴暗面的表现,人们内心的恐惧不会因为恐怖小说的消失而消失,没有必要全盘否定。刘守华则认为,盗墓这类小说没有科学根据,科学性和历史性比较差,“可惜那些真正搞考古的人不写,否则这类小说可能更有价值。”(记者范宁) (来源: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责任编辑:张勇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