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都市报以责任意识践行主流化转型之路

来源:人民网
2009年12月01日15:51
  都市报类媒体的主流化转型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却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主流化是都市类媒体的责任担当

  早在1999年,第二届全国都市报总编辑年会暨理论研讨会上,就有代表提出“迈向主流媒体”的概念。之后,包括《华西都市报》《钱江晚报》《南方都市报》在内的一些都市类媒体,率先开始探索主流化转型之路。

  最初的主流化行动,基本上出于对报道内容低俗化的摒弃、以提高报道品质为目的自发朦胧意识,其本能是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诸如与新媒体争夺注意力、培养年轻读者群、避免同质化竞争等,可以称为主流化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行动,则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传媒生态环境变化的需要为动力,以担当媒体的社会责任为要义,已由自发的生存需要提升为自觉的可持续发展的使命。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将都市类媒体纳入舆论引导范畴,并明确了发展主流媒体的方向。赋予都市类媒体主流化的时代内涵与历史使命,标志着都市类媒体的主流化步入一个新时期。面对新闻宣传工作的任务,都市类媒体应深刻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与地位,勇于担当,自觉肩负主流化转型的重任。

  《楚天都市报》主流化转型实践

  2007年6月,《楚天都市报》适应时代新特点和读者新需求,提出“主流化转型”的办报理念,强调在保持信息量大、服务性强这些优势的同时,加大时政、经济报道分量,强化深度思维,特别是做好做足老百姓关心的大事、要事的新闻报道;强化社会责任担当,提高突发事件和舆论监督报道水平。两年来,《楚天都市报》秉持“责任媒体,百姓情怀”的办报宗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关注民生,为全省经济社会建设加油鼓劲,不断丰富“大事看楚天、服务看楚天、活动看楚天、深度看楚天”的品牌内涵,媒体公信力、影响力、引导力进一步提升,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一、以报道内容与方式的调整强化主流价值观传播

  向主流化转型,首先要转变报道内容与手段,以追求内在吸引力取代单纯的外部冲击力。

  2008年,《楚天都市报》实行改版,新设深度报道部;2009年又设立评论部,以版面内容、结构的调整,来引导采编人员调整方向,增强内在竞争力,全面提升新闻品质。

  1. 全方位强化时政新闻、民生新闻的地位。

  对时政新闻的重视不仅是增量,而是传播主流价值、与时代同行的自觉行动。党和政府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忽视来自党和政府的声音、决策、举措,忽视时政新闻,报纸必然会陷入边缘化。同时,现代公民社会中,公众对政治参与的热情高涨,对事关民生、公共利益的方针政策制定有强烈的知情欲、参与欲,做好时政新闻,也是保障广大读者的知情权、参与权。因此,加强时政报道、体现桥梁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主流媒体的应尽之责。

  —重视时政新闻,首先体现在“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这方面的上下互动,主动设置议题,自觉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楚天都市报》主流化转型的发令枪就是从时政报道打响的。名牌栏目“市民有约”走出武汉,在襄樊市电信局搭建沟通平台。这种主动为“官民互动”搭建平台的担当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接下来的武汉两会、湖北两会、全国两会报道,相继推出“我为市府提建议”“我为省府提建议”“捎句话儿到北京”等栏目,给公众一个参政议政的渠道。同时,两会报道以民生话题为主打内容,抓住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就民情民意民需去采访代表,使两会变得亲切可感。报纸也充当了政府与百姓的连心桥,有助于树立政府、官员急民之所急的良好公共形象,促进社会和谐。

  —加强时政报道的第二个方面是高唱主旋律,为社会发展鼓劲加油。

  去年1月3日,《楚天都市报》以每月一期特刊的形式,在湖北媒体中率先推出年度巨献—《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系列报道。其后,又发动百万读者进行“改革开放30年,影响湖北30人”大型评选,评出聂海胜、朱伯儒等30位时代翘楚,并举行了盛大的颁奖典礼。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们又推出两个大型系列报道、两个大型活动。两个大型系列报道:一是每月8个版的本地化特刊,以湖北视角,回顾新中国60年不平凡历程;二是与全国有影响的报纸联动的连续报道《中国红?解放时刻》。两个大型活动分别是7月份与省艺术馆联办《巨变?荆楚60年》大型摄影展,二是举办“新中国成立60年,功勋湖北100人”大型评选活动。这些报道和活动,气势恢宏,版面突出,形式活泼,读者喜闻乐见。

  —加强时政报道还在于鼓励采编人员创新,让时政新闻更鲜活,更具传播性。

  以前都市类报纸的记者参加会议,戴着有色眼镜,往往以偏概全,路越走越窄,不少党政机关不欢迎都市报的记者参会。

  实施主流化转型后,我们强化时政报道追求本质真实、整体真实的自觉性,在会议报道方面的探索,得到方方面面好评。如报道省委书记罗清泉会见1240名选调生这一会议新闻,以“罗清泉勉励千余名选调生奔赴农村建功立业”为引题,以“年少时我也满腔热情下基层”为主题,在报道中引入故事叙说、引入人物经历,读来可亲可感,感染力强。

  经济报道方面:将经济新闻专叠处理。对关乎民生的新闻,对党和政府的重大经济决策、重大惠民项目,如省委省政府的“一带两圈”战略,武汉新港、汉口北等重大项目,第一时间重磅解读,不吝笔墨鼓劲加油;对影响民生利益的事件,如巡司河污染、武昌珞狮路高架桥施工等民生问题,及时予以监督。

  同时,通过提档升级来提高民生报道的品质。如改版后的《生活资讯》,在继续做好“开门七件事”服务的同时,还关注读者的文化需求,每天拿出版面预告艺术场馆的讲座和活动。财经、产经版配合经济新闻叠,关注业界趋势,剖析经济走向,视野更加开阔。

  另外,还加大了“全民创业”的宣传。《就业创富》版的“小老板创业”栏目成为本报今年人气最旺的栏目之一。

  2. 以深度思维加强报道深度厚度。

  深度思维是主流化转型的具体实践,以拓宽新闻社会意义的深度与广度。

  如2008年2月,《楚天都市报》与《大河报》联手推出“19年前的良心债报道”。19年前,武汉一名女邮政员将一笔汇往河南的1500元汇款截为己用;3年前,她在弥留之际叮嘱子女一定还上这笔良心债;几经犹豫,子女署名“校正”将这笔钱寄至《楚天都市报》。《楚天都市报》由此展开系列报道,与《大河报》联动,寻找当事人,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报道通过对犯错、悔错、改错、容错氛围的营造,使我们看到了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也看到了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肩负的神圣使命”。这组报道被认为是一次都市类媒体典型报道的超越,从受众需求出发,挖掘普通人中的不平凡经历和事件,刻画出普通人面临的道德选择,将这个事件的思想含量和社会效应放到了最大。

  这组报道也是《楚天都市报》主流化转型以来,提升社会新闻品质的一个典型表现,即不再停留于将社会新闻视作鸡毛蒜皮类的消遣性谈资,而是深入社会深层,深刻反映社会现实。让社会新闻深起来,达到“一滴水映照世界”的效果。这组报道因此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责任编辑:刘士朋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