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视线
罗马尼亚华商的“黑暗”岁月
水均益:
马上就要到年底,按理说全世界的商人这个时候是大赚一笔的好时机。但是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的华商们却被一场“从天而降”的“收费门”事件,拖进了“封铺”的困境。昨天,这场罗马尼亚政府与华商之间的冲突达到了最高点,布加勒斯特税务总局经济警察强行进入尼罗市场查封商铺,并与市场的华商发生冲突,数名华商被打伤,有4名华商被拘捕。我们首先通过一个短片梳理一下事件的来龙去脉。
解说:
2009年12月2日上午8点,数十名罗马尼亚警察身穿防弹衣,脸蒙面纱,进入由华商集中经营的尼罗市场查封商铺。警察的突然闯入让当时的情况一度失控,现场迅速聚集了200多名商户。混乱中,警察向商人投掷催泪弹,多名华商被打伤。到了下午1点左右,几名华商在市场后排抓到了2名涉嫌纵火的尼罗市场员工,当时还未离去的警察赶来后却带走了4名华商。
这场纠纷缘起于11月16日,当时尼罗集团突然发出通知,要求进出市场的所有车辆都要交停车费,这一要求遭到了商户们的反对。然而,反对的声音换来的却是停水停电。11月24日,水电开始恢复了,但是罗马尼亚税务、海关、区政府、警察等多个机构却开始以市场商户有严重偷漏税行为为由,陆续查封商铺。截至27日,罗马尼亚警方已经对尼罗市场的300多家商铺进行了强制“关闭”,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数千万欧元以上。
11月30日,在中国驻罗使馆的协调下,罗马尼亚国家税务总局答应,从12月2日开始,让这些商铺陆续恢复正常营业。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情况看似好转之时却又急转直下,冲突达到了最高峰,出现了开场的那一幕。
水均益:
可以说,昨天发生在布加勒斯特尼罗市场的这场冲突,是近半个月来华商与当地警察争端的升级,有关最新情况,我们现在来连线新华社驻布加勒斯特分社首席记者陈进。
陈进,你好。
陈进 新华社布加勒斯特分社首席记者:
你好。
水均益:
有关事态的最新动向到底是怎样的,现在市场商铺以及华商状态怎么样,情绪怎么样?给我们介绍一下。
陈进:
今天尼罗市场上倒是很平静,不过上千个商铺里面几乎没有几家是开门营业的,一方面昨天发生的冲突让大家很气愤,根据没有心思营业。另外一方面,许多商铺还封着,还等着当地有关部门开封。
使馆做了很多工作,当地有关部门也表示将尽快解决问题。不过在圣诞节居民采购旺期封店、封市,对市场的打击是致命的,特别是在经济危机时期,市场上的这些商户这一年来生意一直不是很好,很多人本来想在圣诞节前多卖出点货,现在看来比较困难。
水均益:
在昨天冲突当中的华商情况,以及被拘留的人情绪怎么样?
陈进:
昨天有一名华商受重伤,是浙江台州的,他是在中午的那场冲突,也就是说华商跟被认为是纵火的市场管理方的员工打的时候,被宪兵打伤了。他右膝盖骨骨折,当时膝盖部分肿得很厉害,后来被送到医院,现在正在等待手术治疗,医生估计,至少两个月才能康复。
当时现场还有一些华商被宪兵用催泪瓦斯熏得头昏眼肿的,一些华商的身上也有被警棍打伤的痕迹。
宪兵中午离开市场的时候,带走了四个华商,后来在使馆的交涉下,在警局做了笔录以后就释放了,没有留下案底。
罗方当地媒体对整个事件报道也比较多,但是都是片面的报道,强调中国人打罗马尼亚所谓的消防人员,另外还强调,罗方的一名消防人员被中国人打伤,送进医院,但是对中国人受重伤、送进医院的等待手术的事情根本就没有报道。
水均益:
非常感谢新华社首席记者陈进给我们带来第一手情况。
今天我们也辗转联系到了罗马尼亚华人维权委员会的负责人潘季东先生,潘先生现在就在布加勒斯特,我们连线他,请他给我们介绍一下情况。
潘先生你好,
潘季东 马尼亚华人维权委员会负责人:
你好。
水均益:
我们知道,华商在罗马尼亚发生这样的纠纷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而且也持续了一段时间。想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之间的矛盾根源到底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在昨天突然升级到出现了冲突?
潘季东:
罗马尼亚尼罗市场和红龙市场等于是两个市场,红龙是后建的,尼罗市场是先建的,是老建筑,老建筑建起来以后,尼罗集团把尼罗市场卖给华商,是永久使用权,尼龙市场现在是管理权,不具有拥有权,如果建筑存在永远是我们使用。尼罗集团最近几年因为罗马尼亚土地价格飞涨,原来卖给华商,店铺是很便宜的,现在市场值几个亿欧元,他认为已经用了这么久,土地可能要拿回去。我们华商是永久使用权,不能拿回去,因此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2007年政府要拆除,后来当地华商维权委员会共同努力,把官司打赢了,所以商铺拆不掉,现在红龙市场比较贵,华方不愿意买,原来跟他谈判好几次,包括去年的隔壁墙事件、包括今年的停车费事件,还是管理者和土地拥有者,当地拥有者的矛盾,矛盾愈演愈烈,政府有关部门、防暴警察、海关警察都参与了。
各国华商屡遭盘查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水均益:
潘先生,非常感谢您给我们介绍这件事情的根源。
我们来请杨禹先生分析一下,可能我们并不了解具体的事情,但是我感觉到,从俄罗斯的“一只蚂蚁”市场,到匈牙利的市场,包括今天还有消息,在巴塞罗那也有一些华商的商铺被封,这种现象为什么总给人感觉是针对中国人的,中国人出了什么错误,在这里面有什么问题?
杨禹 特约评论员:
这两年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现象,就是华商在刚才列举的国家,出现的类似今天新闻的情况,是越来越多。我们跳开这个事情具体的是非曲直、细节来看,说明华商在这些国家所遇到的对华商绝对的需求正在大幅度下降。前几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初,华商来到了这些国家,带来了这些国家需要的塑料盆、服装、鞋、剪指甲刀等等,那时候这些国家获得这些商品,华商是唯一的贸易渠道,那个时候华商还是香饽饽,相对来说处境相对好一些。现在特别是随着这几年这些国家的转型加快,另外还有欧盟的成立,这些国家自己从事贸易的小商人越来越多,和华商之间形成了一种可以相互替代的关系。
水均益:
也就有了利益的冲突。
杨禹:
既有了利益的冲突,这些国家当地执法者或者管理者,可以轻易地选择短时期内不需要华商,可以保证自己一些货品继续的供应。在这种情况之下,华商今后在这些国家,特别是转型国家今后的处境可能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