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央企主导地方国资调整 引发政府监管之忧

来源:大洋网
2009年12月05日01:42

  地方图的是经济规模还是产业升级

  地方积极对接央企的目的,相对于产业升级而言,“更多的是扩大经济规模”,“当然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也伴随着产业升级。”

  除了觊觎央企的庞大的资金实力之外,地方政府则期待,央企的一些大型项目能够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2月20日,江苏与央企签订45个重大项目,总投资就高达2220亿元,单个项目平均投资接近49亿元。

  “我们重点抓住央企,抓住具有控制力的企业,比如央企在南通这几年也投入了300多个亿,涉及钢铁、船舶、电力、新能源领域。”南通市市长丁大卫接受本报采访时说,其认为央企项目普遍较大,而且产业较为先进。

  这也成为部分地区的共识,几乎所有地区在对央企招商中均表示看中了央企的产业先进性和庞大的投资,从而促进地方产业升级。

  著名的“宁夏模式”就是推动当地省属企业与央企合作,始于2002年,加速于2005年,推动了当地产业的升级。

  这一点在国资研究专家张文魁看来颇为认同。他认为,很多央企都是这个行业的龙头老大,受到政策扶持,包括钢铁、汽车、水泥、有色等,“而地方这些类型的小企业可能面临着被重组、关闭,所以地方也希望合作。”

  常州市委常委、武进区委书记沈瑞卿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就直言不讳地指出,“如果能有更多的央企加盟武进,将使武进站上“巨人的肩膀”,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产业导向,学习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掌握最有价值的投资机会,必然会有效加快武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张颢翰也对本报记者指出,央企的技术并不一定比省属企业先进,“但多数央企技术还是比较先进的。”

  以合肥京东方项目为例,这个投资高达200多亿的项目,据该项目所在地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管委会第一副主任李武好对本报记者介绍,在京东方这个巨型央企项目的基础上,他们将打造合肥平板显示产业基地,计划到2015年实现累计工业投资920亿元、年产值1500亿元。

  “也因为这个项目,国外竞争对手都感到压力,这才有很多企业想在大陆投资8代线或者8.5代线,以前他们根本不会允许这么先进的生产线进入大陆的。”李武好认为央企是先进技术的代表之一。

  据了解,也正因为这个巨型国企的加盟,引来了包括法国液空等13家世界500强企业作为配套企业。

  不过,张颢翰同时认为,地方积极对接央企的目的,相对于产业升级而言,“更多的是扩大经济规模”,“当然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也伴随着产业升级。”

  这与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心态较为一致。在地方政府官员的眼里,国企也好,民企也罢,带来投资的都是“投资者”,只不过,央企的投资更大而已,“我看重的是税收。”一位安徽省某市委书记说。

  吸引央企积极的还有一个较为关键的原因是“央企风险小”,比如,国家拟重点淘汰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焦炭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央企显然在上述领域具有较高优势。

  而这些行业在地方占有一席之地。与此同时,地方希望把地方的工业项目纳入国家的“大盘子”,防止在此后的调控中被砍掉的想法也溢于言表。

  据了解,目前国家“十二五”计划的编制前期工作已经启动,地方政府都希望自己的项目能纳入进去,而央企项目具有明显的优势。

  “央企大项目的落户也能为明年固定资产投资提供了保证。”安徽省某市市委书记这样告诉本报记者。

  在地方热情的背后是央企的回应。

  据本报获悉的参加8月26日安徽在京对接央企座谈会的所有出席的央企人员名单显示,几乎所有企业一把手或二把手都出席,高达11页的名单中,出席人数高达176人。

  央企积极的态度一览无遗。

  目前中央企业为136家,到2010年,中央企业的数量将会减少到80家至100家,因此央企亦有较强动力去对外扩张,而“4万亿投资”和金融危机则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天时地利的好机会。

  “中央企业主要分布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加强中央企业与地方合资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国有经济的整体优势。”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安徽8月份对接央企座谈会上说。

  “是钱太多,到地方投资也是因为资金太多。”赵晓直白地分析了央企如此活跃的原因。

  在地方的簇拥下,央企进入了全面开花的年代,“央企已经超越了自己的边界。”赵晓说。

  央企扩张的领域“全覆盖”

  据本报不完全统计,总体来看,2009年各地举办的央企对接会,央企进入的领域大多涉及到竞争性领域的产业,央企进军的领域主要侧重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航空航天业、化工、物流、基础设施行业、能源业,尤其以基础设施和能源业为主导。

  “与央企对接,基础设施和能源类项目占了很大比重,并已初步完成签约任务的150%以上。”合肥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纪开学这样告诉当地媒体。

  不仅是安徽,几乎所有省份都呈现出这种特点。以辽宁为例,其与央企签约项目52个,装备制造业和能源行业集中了45个项目,投资额达到3505亿元,其中大连与央企签约的项目中,和能源相关的项目就有5个,占比更是接近97%;广东省接近30项的央企投资项目中,能源项目数占比为21%,公布投资额占比接近20%。

  不仅仅是能源型企业对接,央企几乎涉及到所有产业——无论是竞争性行业还是垄断行业。

  以合肥为例,就涉及到工业、基础设施和能源项目、服务业、旧城改造等,具体为,合肥工业与信息化项目为24个,总投资711.2亿元,占比28.4%;基础设施和能源项目7个,总投资391.3亿元,占15.6%;服务业项目20个,总投资336.4亿元,占13.4%;旧城改造项目40个,总投资1069.2亿元,占42.6%。

  以安徽省蚌埠市为例,能源项目(5个),投资估算242.9亿元,工业项目(29个),投资527.98亿元;农产品深加工及农业产业化基地项目(8个),总投资70.82亿元;特色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个)76亿元;城市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9个),总投资429.72亿元;文化旅游业项目(6个),38.26亿元;房地产开发项目(5个),262.6亿元,合计1648.28亿元。

  而据本报获得的《江苏省·中央企业合作发展恳谈会签约项目汇总表》显示,江苏对接央企的45家企业中,基本都集中在石化、新能源、物流等竞争性行业领域。

  合肥、蚌埠的招商结果显示央企的投资“全领域”特点,“合肥的工业项目占比在全省是最高的,其他一些市很多项目都不是工业项目。”一位了解情况的安徽方面核心官员如是说,“工业项目是实实在在的项目。”

  除了工业项目外,房地产项目占比颇高,以合肥为例,旧城改造项目40个,总投资1069.2亿元,占42.6%,基本都属于竞争性领域。

  而且央企在安徽进军的领域基本涵盖了安徽省八大产业:汽车、装备制造、优质金属材料、水泥及非金属优质材料、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能源和煤化工、生物技术。

  “央企肯定对资源性的企业感兴趣,容易形成垄断。”同济大学法律系副教授刘春彦告诉本报记者。不过他说,“现在尚无相关法律对竞争性行业和非竞争性行业做出界定,所以央企应该不应该进入哪块现在很难界定。”

  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保育钧会长在江苏常州对本报记者表示,“我曾向相关部门提出应该做出界定,甚至干脆列出一个禁止民企进入领域的名单,但一直没有回应。”

  据本报不完全统计,总体来看,2009年各地举办的央企对接会,央企进入的领域大多涉及到竞争性领域的产业,央企进军的领域主要侧重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航空航天业、化工、物流、基础设施行业、能源业,尤其以基础设施和能源业为主导。

  由于央企几乎涉及到的都是当地优势产业,因此多位省属企业负责人表示了自己的忧虑,上述安徽省国资委官员对本报记者表示,“很多省属企业普遍担心自己企业被兼并,职位该如何安排。”

  事实上,省属企业负责人除外了担心自己的“职位”以外,还普遍担心是否会成为央企一个生产基地,一旦央企战略调整,“这个基地甚至有可能被废弃。”安徽某省属企业负责人表示。

  央企:第三方势力?

  从地方政府角度,央企的介入,好的角度讲,有助于地方政府的产业布局搭上国家产业大格局的班车,从坏的方面来讲,国资地方队将可能进一步弱化。或者说,中国的国资布局经过这轮洗牌后,地方国资特别是产业国资,基本上出局。

  国资委主动发文与地方合作起源于2006年,始于湖南省,当时专门发了一份名为《关于推进中央企业与湖南省企业开展对接合作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

  到了2008年8月1日,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发展局专函要求,各有关中央企业要进一步推动与甘肃省企业的对接合作力度,这也是国资委第二次发文专门要求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

  这份函称,积极推进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的对接合作,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是发挥中央企业的活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具体体现。

  这一合作在2009年达到高潮,这一年有近九个省份举行了对接央企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央企与地方的联姻方式,由原先的单兵作战,逐渐演变成国务院国资委有组织地推进,地方政府“组团”参加。

  尽管学者普遍担心央企扩张会导致“国进民退”,但在地方层面,这种担心似乎“不存在”。

  “我们的确对任何投资者都一样,央企和民企都一样。我们对民企接待规格比央企更高。只要人家愿意到我们这里来发展,我们都非常欢迎。”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存荣的一句话显示了地方政府对于央企的态度。

  地方似乎对于央企的到来充满了期待,因为这轮国家队到地方跑马圈地,对地方政府来说,或许解决了2003年这轮国资改革,给地方国资留下的未指明之方向。

  江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麻智辉就告诉本报记者,以资源枯竭型城市江西萍乡为例,该市的10家大型国企由于资源枯竭,几乎面临着倒闭的窘境,“而且还有历史陈账,比如工人补贴等”,但央企的到来改变了当地的企业现状。

  “积极同央企合作,是加快江西发展重要途径之一,省委坚定支持萍乡市委的决策。”——这是今年3月1日,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在萍乡一份对接央企的报告上作出的重要批示。

  据本报了解,在江西的某地级市,该市的两个大型国有企业就占了全市产值的60%,但这两个企业均面临着困境,通过对接央企,亦走出了倒闭的边缘,央企的加盟解决了地方国资进退失据的窘境。

  不过,在外界看来,从地方政府角度,央企的介入,好的角度讲,有助于地方政府的产业布局搭上国家产业大格局的班车,从坏的方面来讲,国资地方队将可能进一步弱化。或者说,中国的国资布局经过这轮洗牌后,地方国资特别是产业国资,基本上出局。

  但潜在的问题或随时爆发。

  首先,地方对央企期望颇高,期待央企能解决结构升级问题,但事实上,在采访中,一些企业反映,很多央企并不一定会将该省作为重点,说不定只是一个原材料供应基地,并且绑架了“地方的优势产业。”

  同时,央企的介入或挤占了当地企业发展的空间。以浙江省为例,该省就直接喊出利用央企来进行产业升级,但事实上,这个省份一直以民企为主,从而形成了较为活跃的市场经济氛围,一旦引入国企,或在一定程度上挤占地方民企的空间,进而削弱自主研发等能力。

  而为一些地方学者关注的是,由于省属企业划归到央企,地方宏观调控本省的能力相对减弱,“最关键的是,以后这些企业人事任命权等就不归当地省管理了。地方话语权也降低。”上述安徽省国资委官员说。

  “一个企业被重组、被兼并,很大程度上影响地方政府尤其是企业上级单位的话语权,将几十个厅级干部的任命权交了出去,地方政府对此要有相当大的决心和魄力。”宁夏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段庆林曾这样表示。

  因此,多位人士提醒地方政府要注意潜在的“风险隐患”,也即地方政府将一腔美好愿望,全都寄托在央企身上,以为一傍上国家队就灵。

  不过,一位国资委系统的官员表示这种担忧存在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应该太过于担心,“央企不仅仅属于国资委,而且还有一些部门也有央企,目前一些部门之间也在努力重新划分央企主管权,央企并不是铁板一块。”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renyue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