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 天津日报

莫桂新与黄钟歌咏团(组图)

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2009年12月06日08:23
讲述

  
  靳学东

  静静的国泰桥

  莫桂新张权夫妇

  如今,熟悉莫桂新这个名字的人已经不多了。翻遍所有的中国音乐辞典,寻不见有关他的词条。岁月的斑驳已经模糊了他的职业、成就和形象:中国近代第一部正歌剧《秋子》中男主角的扮演者;中央实验歌剧院男高音歌唱家兼合唱指挥家;一位豁达幽默的美男子。人们评价更多的也许是莫桂新的夫人,中国一代女高音歌唱大师张权女士,当然还有他们那段聚少离多而又令人慨叹的爱情往事。

  假如50年前莫桂新没有被错划“右派”而发配北疆“劳动教养”;假如不是突发的疾患夺去他年仅41岁的鲜活生命,历史本来会是另一种写法。中国的音乐舞台上想必会长久闪现他潇洒的身影;天津的合唱艺术也必定会继续沐浴他的恩泽吧。

  1917年,莫桂新出生于天津蓬莱街,即今天的沈阳道。在一座西洋古典式建筑之中,他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光。南开中学毕业后,莫桂新考取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油画。但出众的嗓音,却最终使他走上了音乐之路。也是因了这样的机缘,他结识了此时同在该校学习的江苏姑娘张权。1937年,战争的硝烟已经不能允许西子湖畔摆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莫桂新、张权随同“艺专”一起,辗转迁徙,最终抵达重庆,开始了他们在青木关国立音乐院的学习生活。

  抗日战争胜利后,莫桂新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在天津耀华中学担任音乐教师。此时的他,已是一位蜚声乐坛的男高音歌唱家了。还是在1941年,重庆排演抗战题材的大型歌剧《秋子》时,莫桂新和张权就被双双选定担当了剧中的男女主角。他们的完美演唱和默契配合,连同跌宕感人的剧情一起,深深震撼和征服了山城的观众。作家徐迟在随后的一篇评论中这样写道:“张权的演唱似乎是更抒情的,而莫桂新已近乎戏剧男高音。由于音质好,这两位艺术家已经受到了听众的赞美……莫桂新在舞台上显然更自由些,他能怡悦地与音乐结合共进退,不失其英俊。”

  回到家乡的莫桂新依然为音乐而忙碌。除去日常教学活动外,他还举办声乐研究班、在各类演出中担纲独唱、在电台讲授音乐知识等。而此时,一个更加惠及津门爱乐者的构划也在他的脑海里逐步成形。

  1947年7月底,一个以中国传统十二律首“黄钟”命名的合唱团宣告成立。随后近两个月的时间里,30岁的团长莫桂新指挥着这支30多人组成的合唱团队,不畏暑热,不顾蚊叮,坚持每周二、四、日的下午在耀华中学音乐课室排练。很快地,或恢宏或谐和或激昂或静谧的合唱之声,穿过课室门窗和校园围墙,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过路行人驻足静听。成功的喜悦也绽放在合唱团员淌满汗水的脸庞上。

  1947年9月21日晚8点半,“黄钟歌咏团”的首场音乐会在耀华中学礼堂举行。《胜利舞曲》和《我所爱的大中华》两首充满欢快气氛的合唱曲拉开了演出的序幕。在莫桂新的指挥下,合唱团陆续演唱了外国名曲《民族号手》《念故乡》,赵元任的《海韵》,谭小麟的《安全土》等多首作品。前来助阵庆贺的津城著名男高音沈湘和男中音雷爱光,独唱了应尚能的《拉绛行》和托斯第的《理想佳人》等多首中外名歌。不过,当晚莫桂新却没有一展歌喉,而是在天津父老面前充分显示了他的指挥天分。指挥棒在他的手中上下翻飞,如同一根魔棒,调换着合唱团的呼吸、音色与情感;由他谱曲的《夜思》也带给观众莫大的惊喜和感动。最后,合唱曲《上山》将整场音乐会推向高潮。这首赵元任谱曲的独唱,经李抱忱改编为合唱后,更具艺术感染力。混声合唱与沈湘、雷爱光的独唱交织辉映,此起彼落,在耀华礼堂里久久回荡。“猛醒!猛醒!我且坐到天明,明天绝早跑上最高峰,去看那日出的奇景。”

  首演成功后,“黄钟歌咏团”继续着向艺术高峰的攀爬。他们对所有天津爱好声乐的中学生、大学生、青年教师、职员等敞开大门,却又在选拔、排练等环节一丝不苟,严格要求。每到星期天下午,无论是雷雨交加还是风雪肆虐,排练都会准时在耀华中学进行。莫桂新要求他的团员一律采用五线谱视唱,而且每次排练既有中外歌曲的习唱,也有音乐知识的传授和科学发声的训练。通过日积月累,“黄钟”的演唱水准日趋“专业”,涉猎的曲目也更加宽泛。“黄钟”的乐声经常借助天津第一电台的声波传播开去。他们的演唱还被电台录音,以方便和丰富更多民众的听赏。

  “黄钟”诞生一周年的时候,他们的多次演出已覆盖《长城谣》《歌八百壮士》《旗正飘飘》《在太行山上》《锄头歌》等更多中国歌曲;莫桂新的作曲才华也得到了充分展示,他创作的《东北别》《江上曲》《故都月》等,都成为“黄钟”的保留曲目。1948年10月底,“黄钟”为赴北平演出而加紧热身排演,此时全团的人数已达60余人,拟演的曲目也有20多首了。

  1949年9月21日晚,为庆祝建团两周年,“黄钟”在大光明影院举行了一场盛大音乐会。他们与刚刚成立不久的天津中国音乐研究会民族管弦乐队(即今天“天津群艺民族乐团”)合作,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第一次完整呈现在天津观众面前。那天晚上,舞台上的莫桂新显得尤其投入与潇洒。

  “黄钟歌咏团”虽然只活跃了两年多的时间,却为丰富和促进了近代天津合唱艺术的发展与传播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培养和锻造了大批音乐人才。参加过该团活动的罗忻祖、李华德、林青、王巍、赵宝山等人,后来都成了知名的歌唱家和指挥家。毫无疑问,“黄钟”实现了莫桂新的建团理想,“那就是不停的无条件的"给",给予大众!”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