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改变中国麦农传统农谚
来源:
新华网
2009年12月06日09:30
新华网石家庄12月6日电(记者 曹国厂 任沁沁)“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句农谚曾是中国北方农民千百年来生产活动的座右铭。不过,令71岁麦农邢老德纳闷的是,如今再按照这个农谚在秋分时节种麦子却不行了。
邢老德家住河北省隆尧县东良乡周村,家里种了22亩小麦。隆尧县位于农业部划定的黄淮海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上,全县耕地81万亩,小麦播种面积常年在60万亩左右。
“"秋分种麦正当时"的谚语已经成了老黄历啦,这几年来,秋分时节种的麦子到了冬前就开始旺长。”自今年10月8号(今年寒露当天)把22亩耕地全种上麦子之后,邢老德基本上每天都会到村东边的田里查看苗情。
他说:“苗无二旺,冬前旺长的麦苗不利于养分积累,来年开春后麦苗就会变弱,稍微旱一点还可能枯死。所以这两年我就改章程,种寒露麦子了,这庄稼活还得随着天气走。现在变成了"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了。”
“从秋分到寒露,这种麦时间可是整整推迟了一个节气(半个月)啊!”
这位有着50多年农耕经验的地道农民,凭其自身的体会,向记者道出了许多在他看来是气候变暖才导致的“怪”事。
“我年轻的时候,冬天那雪下的才叫大,一尺深的雪经常见。”邢老德比划着说,“在院子里,一边下雪,我一边拿扫帚扫,刚扫完一片,另一片已经被新下的雪盖严实了,根本扫不及,最后只能是等雪下完了,拿铁锨铲出一个过道。”
说到兴头儿上,他还给记者讲了一个自己年轻时抓兔子的故事。“下过大雪后,这田地里到处是白茫茫的,太阳一出来很耀眼。这时候村里有经验的人就会出来抓野兔,沿着雪地上兔子觅食的脚印,很快就能找到它们的窝。”他说,“那可是正宗的野味哩!”
“现在不行了,最近10来年里几乎没下过大雪。天气该冷不冷,好像秋天越来越长,冬天变短了。” 邢老德说。
中国气象专家认为,近十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半球气候带北移,受此影响,冬小麦生育期间的气温也逐渐升高。
在这种大气候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冬小麦越冬遭受冻害的可能性,入冬前冬小麦的生长情况是关键。小麦播种的传统农谚也就发生了改变。
河北省高级农艺师邵立侠介绍说,从小麦生长生理需求看,如果还按照传统农谚播种小麦,积温要高出100℃左右,势必形成旺苗。因此,从技术上讲,就是调整最佳播期,将过去的最佳播种期推后。
和邢老德一样,从隆尧县到邢台市乃至河北省全省的农民,都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改变着传统的小麦播种期。而河南、山东、陕西等省份农业部门也正在指导农民实施小麦晚播技术,以化解全球气候变暖给麦农带来的影响。
事实上,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测,2050年全球将有至少1.5亿人因全球变暖成为气候难民。
中国政府包括各级农业部门和气象部门专家亦十分重视这一问题。1990年设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2007年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担任组长。
在经过大量实践和试验的基础上,目前科学家们已认定,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
中国政府在《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年达到15%左右。
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正在中国悄然流行。“绿色”,正融入中国百姓的餐桌上,融入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倡导的健康出行方式中,融入一盏盏节能灯里……
11月26日,中国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而7日即将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旨在达成一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协议。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夕提出“清晰的量化目标”,将对大会的预期成果产生积极影响。
在中国农村,截至2008年底,已建成户用沼气池3050万户,年产沼气约120亿立方米,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4900多万吨。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