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震灾区工业镇发展转型 废墟上崛起“桃花源”
来源:
新华网
2009年12月09日22:10
新华网四川汶川12月9日电 题:工业镇废墟上崛起“桃花源”--一个地震灾区小镇灾后重建推动发展转型的启示
新华社记者刘大江
这是一个令人惊异的奇迹:汶川大地震中,倒下去的是一个充斥粉尘、黑烟和污水的山区工业镇,2009年底从废墟上昂然屹立起来的,却是一座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新城。
从死亡到新生,从废墟到新城,从工业污染区到21世纪的“桃花源”。短短一年半时间,四川汶川县水磨镇经历着前世今生的奇妙转换,承受着涅槃重生的痛苦与欢愉。
工业镇废墟上崛起现代“桃花源”
水磨在历史上是著名的长寿之乡,有“老人村”之称,在苏轼、张大千等著名文人笔下,水磨风景如画,恍如“桃花源”。
但近年来水磨却未能避免粗放型、不科学的发展模式。去年8月8日刚进驻水磨,佛山市援建者就被深深震撼:“没来之前,我们印象中这里经济虽然不发达,但肯定是青山绿水;没想到来后发现,这里的空气居然比经济高度发达的珠三角还差!”
佛山市援建组组长刘宏葆告诉记者,这个仅有18个行政村的小镇,境内有63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
因为镇上密密麻麻的工厂排放的黑烟废水导致的污染,不仅在地里种不出包谷,而且近年来罹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孩子数量剧增,水磨镇连山村村民刘志珍总在担心。
如今,这些已成如烟往事。广东佛山对口支援的灾后重建,掀开了水磨历史的崭新一页。
徜徉在刚刚打造完毕的千米长禅寿老街,高守明第一次在这条行走了41年的老街上迷失方向,这是一种幸福的眩晕感。他今年8月份搬进自家新修住宅时曾强烈感受过:震前破败不堪的百年老房,再现数百年前清代知府私邸的模样,重新焕发“大夫第”威严堂皇的光彩。更重要的是,这由佛山援建者出资,村民高守明几乎没花什么钱。
融旅游商贸居住于一体的禅寿老街,是现在水磨的一个缩影。昔日臭水横流的寿溪河,现在已建成一个碧波荡漾的湖泊,沿着这个人工湖,形成“一湖两岸四片区”的总体结构。让刘志珍痛恨的那些污染工厂,如今关的关,搬的搬,留下来的5家,环评排放全部达标。一座“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在这里崛起,水磨将成为“四川的丽江”。
移植珠三角经验 科学规划引领科学重建
在灾后重建中,佛山援建者没有简单地“房倒建房,路坏修路”,而是对水磨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刻思考:绝不能让西部生态保护区重走沿海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挖掘当地藏羌文化旅游特色,移植珠三角特别是佛山经验,对先前的产业进行转型升级。
科学规划引领科学重建。“灾后重建,规划先行,不求最快,但求最好!”佛山援建组面向全国公开征集水磨重建设计方案。去年12月12日阿坝州指挥部内,多名国家级建筑大师齐聚,经专家三轮投票,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设计研究中心联合体的设计方案最终胜出。这份“点石成金”的规划,最终被认为是广东援建13个组“最出彩”的规划方案,让所有人眼前一亮。
借鉴珠三角产业升级的经验,把灾后重建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相结合,实现从高耗能的工业和家庭式的小农业向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型生态农业跨越。佛山援建组成员李军介绍,首先是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禅寿老街进行改造,发展壮大旅游商贸业。进而对全镇63家污染企业进行“腾笼换鸟”,着重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带动农户致富。
运用佛山环境再造的做法,把灾后重建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化相结合,实现从高污染工业园区向生态新城的跨越。刘宏葆说,借鉴佛山近年大力推进的“两转型一再造”(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环境再造)经验,将水磨镇从一个污染严重的高耗能工业园区,重新定位为环境优美的生态新城;打造寿溪湖核心景区,逐步修复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把灾后重建与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弘扬相结合,实现从高度汉化到独具西羌文化魅力新城的跨越。灾后重建的所有建筑,都将体现羌族特点和羌藏汉文化相结合的风格。同时,引进以羌族文化研究而闻名全国的阿坝师专,全力促进羌族文化研究。
灾后重建就是要“建”一种科学发展模式
水磨模式以生动事实带给人们启示:灾后重建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因地制宜,追求可持续发展;对口援建就是要“援”一种科学发展思路,灾后重建就是要“建”一种科学发展模式。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不搞“黑烟GDP”,地方照样能发展,群众照样能就业增收。
整洁漂亮、韵味十足的禅寿老街人来人往,45岁的水果摊老板马学芬边卖苹果边与记者聊天。她本来在镇上一家工厂打工,几个月前工厂搬走了,从今年9月份开始卖水果,生意不错,每天可以收入100多元,“仔细算下来,收入比在工厂打工还多”。
“大夫第”主人高守明心气很高,他正筹划开一个茶馆,请人讲评书,“这里变成旅游区,游客多了,茶馆越有特色,生意就越红火”。
刘宏葆说,工厂搬走后,当地群众能否照样就业增收,这是对水磨发展模式转型是否成功的最大考量,事实证明是行得通的。
数千名城镇居民的生活,通过“腾笼换鸟”式的产业转型得以支撑。搬走污染企业,腾空“笼子”,结果换来两只“鸟”:第一只“鸟”是投资3000多万元,倾力打造禅寿老街,发展壮大商贸旅游业;第二只“鸟”是引进阿坝师专和四川音乐学院两所大学,进驻1万多名师生。而这些,基本上可解决数千名城镇居民就业。
在农村,则着重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今年3月底,佛山援建方投资350万元,扶持阿坝羌芽产业基地恢复发展生产,如今,该基地茶叶产量达到震前的6倍,带动水磨、漩口、三江3个镇数千户村民增收致富。
水磨镇党委书记王志勇介绍,虽然企业几乎搬走完了,由于商贸业开始发展,全镇人均年收入今年可恢复到震前水平,随着产业转型逐渐完成,人均年收入还将有大的飞跃。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