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广东仁化公职人员“被入股”农信社

来源:南方农村报
2009年12月10日03:33

  南方农村报12月10日报道 “被套牢了!”

  这句令人畏惧的股市术语,如今被广东省仁化县农民孟叔森用在了农信社入股上。2005年,孟叔森拿出8000元入股城口镇农信社,“说三年后就可以退股了”。2008年期满,孟叔森就开始找农信社要求退股,但直至南方农村报记者采访当日,仍然没有结果。

  另一个退股居民更是无辜。“直接就从工资卡里扣钱入股,都搞不清楚怎么回事。”城口镇林业站员工反映,很多公职人员被强制入股。

  “有钱人”因入股借钱

  2009年3月,仁化县城口镇的孟叔森盖起了新房。本是酝酿多年的喜事,孟叔森却为一年多都提不出农信社的股金苦恼不已。

  2005年,全国农信社启动深化改革,增资扩股成为各地农信社的重头戏,仁化县城口镇也是上下一片热闹。“村委会召集各村组长开会,然后到各小组宣传,有闲置资金可以入股农信社。”在孟叔森回忆中,免利息税、股东贷款优惠等条件很有吸引力。

  在这之前,孟叔森早已是当地农信社的老客户。“在城口镇,只要勤劳点,一年节余一万八千没问题。”孟叔森是当地的装卸工人,多年来小有积蓄,“大概有两万多吧”。不过,当时孟叔森选择的是放在农信社的定期存款账户中。

  入股的消息传到孟叔森耳朵里,他仔细计算起来,“当时利息税是20%,入股了据说可以免利息税”。然而,直到今天,让孟叔森愤愤不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也正在此,“根本就没有免,上当了!”

  实际上,孟叔森已经够谨慎了!两万多的定期存款,他只转出了8000元,按照50元一股,入了160股——“不能把所有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啊。”老孟深谙理财之道。

  然而,孟叔森还是中招了。2008年6月30日,拿到第三年的分红后,孟叔森开始了漫长的退股之路。“仅2008年,就往农信社跑了五六趟。”然而,每次农信社都以“要等上面批示”为由拒绝。

  “农民用钱都很有计划,小孩大了,早在2005年入股前,我就已经计划今年盖房子”。而在入股之前,孟叔森清晰地记得农信社承诺:“入股满三年就可以退股。”

  退股不成,而截至2009年11月,孟叔森的新房已经投入了13万元。这个数字,令孟叔森不由又心烦起来——因为里面有3万元是向6个亲戚朋友借的。不仅是东凑西凑辛苦,而且,在孟叔森朴实的人生哲学里,“这有点违背做人的道理——自己有钱入股,却借钱建房,这就像你向别人借钱炒股,你赚了,别人实际上亏了利息”。

  人情包袱沉重,实际的经济压力也很大。至今,孟叔森的房子也还差1万元才能完工。2009年5月4日,孟叔森又来到城口农信社,这次,农信社让他在一个本子上做了登记,说“要等待有人收购才能退”。此后,再无音信。

  公职人员“被入股”

  如果说孟叔森的无奈是主动选择的,在城口镇,有不少股东连选择的自由都没有。

  11月3日,城口镇林业站上演了一幕精彩而神秘的股金对话。

  有位自称税务人员的男子,听到南方农村报记者说农信社入股的事情,颇为兴奋,忙问:“能退股吗?”

  一位公职人员模样的男人听说南方农村报记者到来,笑着要看工作证。打量半天后,他说道:“退不了股,是有这么回事,入股容易退股难啊!”接着,又一番感慨,“能怎么办?急也没用!”而后,该男子摆摆手,“退股的事情,我不便多说”,出门而去。

  一旁林业站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该男子是城口镇政府的“唐司法”(姓唐、在镇政府司法所上班)。微妙的是,这位唐司法也是退股不得的无奈股东。

  唐司法莫名的隐晦态度,在接下来的采访中得到了解释。林业站一个办公室里,李黎美态度明确,“我们是被强迫入股的”。据李黎美回忆,2005年入股之前,他们并不知情,直接在工资卡里被扣掉了1000元,拿到了一本存折(股金证)。直至今天,李黎美对入股一事,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入股之后,李黎美还没意识到股金证与普通存折有什么差别。一次,他拿着股金证到城口农信社取钱,却被对方告知要等三年。等完三年,李黎美再次到农信社,得到的答复则是,“回去等通知”。此刻,在李黎美的脑海中,这钱似乎已经不是自己的了,“莫名其妙就没了”。

  另一位工作人员则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不止林业站,听说很多单位都有,只要是正式职工,最少1000元吧。连中学教师都要啊!”

  随后,南方农村报记者走进林业站站长办公室,不少人正在里面喝茶。记者刚提到入股的事,众人忙问:“你要来收购(股份)吗?”

  一旁,站长悠闲地泡着功夫茶,告诉记者:“当年好像全省都这样吧?不知道是县里还是省里下达了文件。”对于该站职工反映的强迫入股一事,站长强调“入股是自愿的”,而后告诉记者,“镇政府有文件”。

  城口镇政府办公室周主任告诉记者,当时县里下达过“引导性文件”,号召大家入股,至于具体操作,“不是很清楚”。不过,在记者追问之下,周主任承认,当时县里的确对各乡镇下达了入股指标,“不是强制行政行为,不过听说各乡镇的指标都完成了”。

  农信社不讲信用?

  城口镇农信社一份长达三页的退股名单已经登记了40多位等待退股的人员。最早的时间是2009年1月24日,最迟的则是2009年12月2日。

  “不能退股?不会,一般过来都可以退。”城口镇农信社主任阙月养否认不能退股的说法,但退股有两个条件,第一要打电话给县联社,由上面来安排;第二,要有人收购被退的股份。

  2008年末,城口农信社因为有人收购,的确退过一批股金,具体金额,阙月养不大清楚。而据坊间流传,大概是20万元。而据阙月养介绍,2005年,该社发动入股总金额大约是200万元。

  随着采访深入,城口农信社退股事件的全貌越来越丰富。

  城口农信社的股金登记名单中,有一则股份收购信息。一位叫蒙万兴的城口居民,要求入股5-10万元。实际上,这也代表着当地不少资金闲置者的理财意愿。2008年,仁化农信社的股金分红是4.58%,而当年该社的定期存款利率则为2.25%。很明显,入股的收益近乎定期存款的两倍。

  而农信社改革上市的传闻,则为一些投资者增添了一分致富想象。“有些农民一买就是好几万,指望上市后能转为原始股。”城口镇政府办公室周主任告诉记者。至今,周还持有农信社的股份,但并不着急退股。

  对孟叔森而言,股金分红比利息高的确是事实。2009年,孟叔森拿到了分红366.4元,这比1万元定期存款的225元利息还要高100多元。不过,在孟叔森看来,即便不是急着盖房子,也未必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比如我可以拿出来买个拖拉机搞运输啊。”

  而另一位退股人员在登记名单上格外显眼。2009年9月26日,股东李富招同样登记了退股,只不过,在这个名字后面的括号内注明“急用”。名单后面,标注着“股金25000元,9月28日已转让”。为何同样退股,李富招则在3天内顺利拿回了股金?

  对此,阙月养的解释令人玩味。“这个本来不想退的,但要结婚,急着用钱”。这即是说,尽管给出了退股的标准,但实际上,能否退股依然灵活地掌握在农信社手中。

  2009年12月3日,南方农村报记者拨通了仁化县农信社办公室电话,咨询退股手续。该社主任以“来历不明”拒绝电话采访,还向记者强调,“下面说的我们都不认可”。

  然而,在城口农信社一旁的双文杂货店,老板邱某却颇为深刻地指出了农民的看法:“原先说好三年退股,但怎么退,信用社没讲清楚。搞到今天退股不得,信用社自己都不讲信用了。”

  不过,幸运的孟叔森则在记者采访当日,“接待”了匆匆赶来的城口农信社工作人员。2009年12月4日,孟叔森顺利拿回了8000元股金。至于其它人员,据孟叔森说,“农信社承诺今年一定都能退”。(为保护采访人,文中孟树森、李黎美采用化名))(来源:南方农村报)

责任编辑:廖恒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