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 09哥本哈根峰会评论

“丹麦文本”:主办方的“私心”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09年12月10日03:52

  “市场融资是个陷阱”

  “靠碳市场来解决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问题是个巨大陷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法律事务部主任高风12月7日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发达国家想倚重市场机制履行他们对发展中国家资金援助的义务并不可靠。

  在就任现职之前,高风在2000年至2005年间任中国气候变化谈判代表团团长,是国际气候谈判的“圈里人”,熟稔资金、技术转移等技术性问题。

  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GEF)估计,为了应对气候变化,2012年以后每年至少需要1000亿美元的投入。高风质疑道,我们不可能像发达国家设想的那样,把其中850亿美金的融资压力交由市场解决,“这是市场,没有保障”。

  但借助市场的想法对发达国家的诱惑依然巨大。12月8日,一份发达国家内部流传的“丹麦文本”泄露。文件显示,发达国家在2010年-2012年间只愿意每年提供平均100亿美元的快速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其余资金依靠市场机制。

  高风表示,资金问题注定会成为谈判难点,倒是技术转移和适应问题或许能取得具体的成果,因为发达国家也认为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他进而介绍说,哥本哈根协议草案文本的谈判已经开始,但最终文本“是否具有法律约束力还不明确”,取决于各国在资金、技术扶助,中(长)期的减排目标等问题上的博弈。

  靠碳市场解决资金问题是个陷阱

  《21世纪》:资金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非洲国家集团也要求改革全球环境基金,目前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态度如何?

  高风:最后的资金数额、管理机构,都要通过谈判最后敲定。《公约》第11条已经有对资金机制的规定,但是GEF用在气候变化方面的资金量为每四年10亿美元。这个数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气候变化的需要,因此需要有新的资金机制,而且2020年以后,每年的资金量需求可能达到1000亿美元。

  资金问题对中国并不重要,主要是为其他国家呼吁。发达国家在《马达喀什协议》曾经承诺2005年之后每年拿出4亿美元,但是一直没有落实。

  目前启动资金问题也还没着落。联合国提出2010年到2012年每年需要100亿美元的快速启动资金,目前欧盟、日本、美国等也在凑。

  《21世纪》:2012年后逐渐达到10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如何解决?

  高风:比较困难。发达国家表态说,85%的资金要靠市场机制来解决,比如私人部门、碳市场,而公共资金只有15%。

  靠碳市场来解决资金问题是个巨大的陷阱。因为没有人敢保证它能成为资金的主渠道。将来不会有世界统一的碳市场,还不好说。如果只有各国自己的碳市场,那么在市场机制中,怎能保证都来买需要资金支持的国家的碳信用额?

  发展中国家也认为碳市场不可靠。如果追问发达国家,通过国家的减缓行动方案建设碳市场,怎么保证能从其中获得所需要的85%的资金;发达国家就会回答你,这是市场,没有保障,看你的本事吧!

  技术转移或取得突破

  《21世纪》: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7日在新闻吹风会上说,对于中国所需要的6个行业42项技术,发达国家现在也拿不出来。技术转移问题有没有可能取得突破?

  高风:技术问题很可能在哥本哈根取得突破。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技术转移都是通过商业渠道。所以对于国际谈判这种多边渠道没有信心。现在是一个机会,因为包括发达国家也认为这是一个问题,气候变化的急迫性是以前没有出现过的局面。

  解主任所指的技术,应该是国内经过多年工作、对这些行业做过大致评价,筛选出来的关键技术。实际上跟气候变化相关的技术细分下来非常多。但能在哥本哈根取得什么样的具体成果,还有待观察。

  是否具有法律约束力存疑

  《21世纪》:现在关于哥本哈根协议的谈判草案进展情况如何?

  高风:之前共有200多页,只有大致的结构和逻辑,每个国家的意见都可以纳入谈判草案中。曼谷会议和巴塞罗那会议的任务,就是要将其梳理、减量和合并。

  这次会议要就主要问题作出结论,并按照新的设想编写协议,按照大会决定,把相应内容规整起来。按照主题,把一个领域的问题放在一份决定草案中,再得出最后的协议,这是需要政治谈判解决的。

  《21世纪》:哥本哈根协议会具有法律约束性吗?

  高风:即便是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并不意味着其中发展中国家义务部分具有法律约束力。比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表面看是有法律约束力的,但同时也只是一种框架性协议。《京都议定书》也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但发展中国家并不据此承担减排义务。

  发展中国家的意见也不一致,小岛国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主张未来的减排文件应该有法律约束力;非洲国家在巴塞罗那会议上的态度就比较灵活,既接受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也接受缔约方大会的决定。中印等发展中国家大国的立场也不很明朗。(陆振华,袁雪)

  “丹麦文本”:主办方的“私心”

  特约作者

  12月9日 星期三 阴

  周二的哥本哈根会场里,媒体和各国代表闹得沸沸扬扬的是一份当事人说并不存在的文本。这个东西在我从北京出发之前一周就有人万里迢迢的从世界各地MSN问我能不能搞到。等到了会场,跟老朋友们重逢拥抱,倒有好几个人开口就问:“你有那个文本吗?”当然我也问了不下5次这个问题,对方要么一脸遗憾地答“还没有,搞到给我也复印一份啊”,要么就是面带神秘的微笑说自己也还在找、跟着借故跑掉。

  在人潮汹涌的大会走廊里,我忽然想起这么个似曾相识的情景,觉得很好笑——“有《越狱》么?”“没有。”“《绝望主妇》呢?”“没有!”边说边递上一叠光盘。

  这个传说中的文本,是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主办方丹麦政府拿出来的一份期望会议达成协议的草案。统共10多页,出发点是为了让一周后来到哥本哈根的110多国首脑们有个大白话写就的政治性协议可以签。这个出发点听起来好像不错,然而并没能让很多国家买账。

  我问了几个发展中国家的谈判代表,没人否认有这样一份东西存在,但他们认为那里面太过偏袒发达国家,对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的事情关注不够;最重要的是,看起来很美,实际非常空洞、不能起到约束任何国家承担减排义务的作用,是过过嘴瘾,不真正算数。这样的东西如果最后成为大会的最终成果,后果可能很严重。

  这个“丹麦文本”是出于主办方的私心——2007年巴厘岛会议之后,各国正式开始对哥本哈根要达成的协议展开谈判,不过汇集各国建议的综合文本从年初的300多页艰难瘦身到现在,仍然有100多页,主要议题上卡壳严重。为了实现这个重要性和挑战度都史无前例的政治任务,丹麦人于是想到要做二手准备,甩开大会的正式流程自己另写一份,进行不见光的“私下咨询”。这样一来,协议内容和有效性当然大打折扣,公正、透明性也更难保证。

  其实,谈判正常推进的艰难如实反映了各国减排雄心的不足,也反映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合作支持关系的脆弱。跳过这几个关键问题想找到一条捷径的尝试,对主席国丹麦和貌合神离的国家来说是个轻松解脱,对地球气候来说怕是一条死胡同。

  哥本哈根时间周二下午2点多的时候,《英国卫报》惊人爆料!把“丹麦文本”全文贴上了网!一传十、十传百,成为公开秘密的文件,终于见了光。到了这一步,丹麦气候部依然咬紧牙关说并没有什么丹麦文本,大家的猜疑是因为“大会气氛太紧张了”。

  下午中国代表团的吹风会上,路透社记者打了一份丹麦文本全文放在发言人的桌上,问他怎么看。首席谈判代表略带讽刺地答道:“谢谢你,原来真有这么个东西,我都不知道丹麦何时做过提案。”严格说,丹麦的确没有“提出”过提案……

  周三早上一到会场,打招呼的问候语从“你有丹麦文本吗”,变得更加五花八门:有“金砖四国”文本吗?有小岛国文本吗?有非洲国家文本吗?等等。这是发展中国家对丹麦尝试的回应——当然是一种谈判策略,但我觉得有点行为艺术的意思。

  暗潮汹涌啊。

  (作者李雁系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特约观察员,绿色和平资深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

责任编辑:廖恒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