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中国青年穿上汉服在贝拉会议中心宣传环保理念。
向西方记者直接“发话”,与外国学者热烈交流 中国"声音"让世界倾听 贝拉会议中心的各国代表团驻地,白色的板房隔断形成几公里长的走廊迷宫,但要找到中国代表团的地盘却不难。每处关键的转角,都有红色的箭头清晰地指向“中国新闻与交流中心”。
陈晨是哥本哈根大学的博士生,会议期间,她被临时找来帮忙。在中国新闻发布会场门口,她细心地登记每一个人的名字,解答记者的问题。陈晨说,每天晚上,中国代表团新闻组都会把日益庞大的记者名单重新整理,然后通过电子邮件向他们及时发布中国代表团的各项活动、专家研讨会和新闻发布会的消息。
9日下午5时,中国代表团副团长、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大使的吹风会正在举行,新闻与交流中心内早已没有座位,十几个“长枪短炮”和摄像机把不大的房间塞得水泄不通。吸取前两天的教训,新闻组在门外的液晶电视上同步转播吹风会的实况,许多无法进入会场的中外记者,就坐在地上倾听。
吹风会前,主持人在于庆泰大使的示意下问道:“先征询一下大家的意见,今天的发布会,我们全部用英文好吗?省去翻译,大使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回答更多问题。”不过,不少记者还是希望大使用中文,以避免自己翻译错误。
在谈到西方发达国家拒不履行自己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中的责任和承诺,一再失信于世界时,于庆泰大使情不自禁地用一句英文向在座的西方记者直接发话:“发达国家应该好好自我反省一下。”
在里瓦威尔报告厅,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科院、中国社科院、国家气象中心、清华大学的5位专家教授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副主席凡皮塞尔、英国巴斯大学教授马肯迪亚的对话会正在举行。观点立场不同,交锋难免激烈。这里每天都有数十场学术报告会,而中国专家的声音格外引人注目。
会场另一角,十几名中国环保青年代表聚集一堂,有几位穿上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汉服,略显生涩地摆弄身上的环保标语,他们用稚嫩而富有朝气的姿态向世界传递着中国环保下一代的希望。
一个自信的中国,越来越清楚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越来越懂得如何主动出击,以周到的新闻服务和开放的姿态,让世界倾听中国。(哥本哈根12月10日电特派记者敖军)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