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翼的轻量化成果一目了然
钢板薄厚是否决定汽车的安全性,是最近以来网上比较热门的话题。欧美车型普遍给人以结实耐撞的印象,而强调以车身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的理念则一般来说会给人一种不够安全的感觉,因此消费者中间一直有日系车不如欧美车安全的说法。在近日一次试驾会上,一汽马自达的新车睿翼则强调了另一种理念,就是车身轻量化。其实车身轻量化已经是说了很多年的老话题了,以轻量化为目标的全铝车身的开山鼻祖奥迪从1994年开始就批量生产铝制车身。但重量轻未必就意味着安全,尽管对于钢板薄厚对安全性有多大影响存在争议但并不能否定薄厚问题是安全性的条件之一,车身重量似乎从不曾是汽车安全性的指标。
一汽马自达介绍,轻车身直接导致三大优势:运动性能提升、车辆加速快、更易于操控;安全性提升、刹车距离缩短、碰撞时由于惯性小而更安全;经济性能提升、油耗降低。厂方还在现场用起重机吊起特制的巨型天平来对比了睿翼与君威的车重,在睿翼一侧一直站上了两个人才和君威重量持平。无论从数据上还是直观对比上看,睿翼确实比竞争车型要轻很多。但针对基于睿翼车身轻量化可以直接产生的运动性、经济性、尤其是安全性的优势,是否能起到正面积极的市场效果,实在让人替一汽马自达捏把汗。
其实车身轻量化,更多时候是与节能话题联系在一起的,是否会更安全则依赖很多条件。
1、车身设计及先进技术。不管车身轻重与否,车身的设计都无疑是决定整车安全性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例如由奔驰在1951年创立的车身缓冲溃缩理论以及如丰田GOA和本田GON等企业的安全设计理念,都是汽车安全领域被普遍采用且经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技术。其他诸如车门防撞梁、ESP和安全气囊等主动和被动安全设计和技术也都组成了对汽车乘员的层层保护,但似乎都与车身重量无关。
2、高强度钢。高强度钢材的使用,是在车身轻量化与车辆安全性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的产物。对一般消费者来说,“高强度钢”意味着是比一般钢材强度更高的材料,也更安全。但是,这种钢材在轻量化和安全性两个指标之间获得了最佳平衡点,并不意味着其轻量化指标或安全性指标都是同种材料里的最优。其实,高强度钢材就是普通的中碳钢材进行热处理后的产物。把一段铁轨进行热处理后,也可以达到1100兆帕的抗拉强度。这种高强度钢材在汽车制造上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而且都是藏在汽车看不到的部位,国际先进水平已经普遍达到1500兆帕以上。
3、成本控制。车身轻量化工程,在保证动力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势必意味着提高成本。例如前文说到的目前已经被大量使用的高强度钢材,其成本就比普通钢材要高,同时由于钢材在强度增加后延展性能会降低的特性,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成本就会更高。由于这些高成本的材料和技术都不是消费者一眼就能识别的,1500兆帕或1100兆帕的钢材成本不同但在使用中并不能轻易进行识别,也不能排除厂家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进行成本削减的可能性。
近日奥迪在美国发布的旗舰产品新A8强调其“轻量化铝制车身比竞争对手轻了110公斤”,对于一个一直强调安全性能并且在汽车主被动安全领域都颇有建树的品牌来说,这个110公斤的重量减轻带给消费者的经济性提升的印象显然要比其安全性降低的印象要来的强烈。而对于本来安全性口碑就稍差的日本品牌来说,过度强调车身轻量化则未必是明智之举,尤其是在消费者普遍认为国产化就意味着质量会降低的大环境下。
其实,安全的驾驶习惯、良好的驾车心态以及舒适的驾驶环境才是决定出行安全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各大汽车生产企业与其剑拔弩张地比轻重斗软硬进行这种急功近利的营销,不如踏实下心来在提高全体驾驶素质等立意长远的事情上多下下功夫。(记者王一三)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