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大30年修法300余项
市人大常委会设立30周年,经历7届任期;现行地方性法规和决定共计137项
本报讯 30年前,1979年12月13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正式设立,北京的地方人大有了常设机构。30年间,市人大常委会经历了7届任期,在立法领域,从无到有,制定、修订300余项地方性法规和决定,其中现行有效的137项。
小区的绿化面积和位置要写入购房合同,这是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最近刚审议通过的一部地方法规《北京市绿化条例》的内容,立法广泛征求意见,着重调整不同利益群体关系,而30年前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规定只是为了解决当时迫切的严打和社会治安的压力。
■ 揭秘
地方人大常委会“晚”了25年
1954年,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议选出了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但直到25年之后,我国地方人大才开始设立常委会。
地方人大常委会设立过程的亲历者,原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张春生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1954年《宪法》规定省以下不设常委会,但实践了三年,觉得这样的体制不顺,提出要在地方人大县以上到省设立常委会。随后因为反右斗争、文革,直到1979年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修改地方组织法才开始。
首次常委会会议不足3小时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记载,1979年12月,北京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了第三次会议,选举产生了自己的常务委员会,作为市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
据记载,30年前,首次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创造了三个“之最”———会期最短,只用了不到3个小时;议题最少,只有两项;市政府列席人员最多,有3位副市长列席。
“文革”期间,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有效实施的法律只有16项,地方立法活动是空白,各方面基本处于无法可依状态,1980年4月,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延长办理刑事案件期限的决定》,迈出了地方立法的第一步。
法规曾“违规”交政府颁布
在这种状况下,当时常委会以“有比没有好,成熟一个制定一个”,“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指导思想,选择当时法制建设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立法,先后制定了道路交通暂行规则、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等。
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王昭钺1980年1月份到人大工作,他回忆说,人大常委会最早曾经通过了两部地方性法规,但不知道由谁发布,最后决定把草案交给市人民政府,请他们根据委员们提出的建议做必要的修改,然后颁布实行。
他感慨说,这个做法初看起来大家也没有感觉什么问题,但过了一段时间发现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是不太吻合的。因为《地方组织法》明确规定地方常委会制定和颁布地方性法规。
首次公开征民意10万人参与
这种状况到上世纪90年代明显好转,1993年,常委会制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首次在立法中将修改草案登报公开征求市民意见,王昭钺回忆,这种开门征求意见的做法,在以前是没有的,开创了民主立法的先河。
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办主任张引说,当时参加讨论的,参加发表意见的有十万多人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99年常委会开始实行公民旁听常委会会议制度,见义勇为奖励与保护条例成为第一个常委会审议时公民可以旁听的地方性法规。
张引介绍,2003年开始,市人大常委会提出立法规划,随后,对一些地方法规采取更加直接听取利害相关人意见的做法,也就是听证会,如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实施办法。
在本届人大常委会,已经对立法项目开展立项论证试验,在五年立法规划要点制定工作中,尝试采取事先不确定立法项目,直接征集市民和有关方面立法需求,汲取民众参与,尊重民众意见。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30年大事记
1979年 12月7日-13日 北京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举行,出席代表1128名。选举产生了由57人组成的北京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贾庭三为主任。
1983年 4月16日 召开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会议决定市人大常委会设政法、财经、教科文、城建、农村五个委员会。
1994年 11月29日-30日 市十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四次会议。通过《北京市严格限制养犬规定》。在审议过程中,将草案修改稿刊登在《北京日报》上征求市民意见。这种做法,属于首次。
1995年 7月4日 市十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八次会议。会议一致通过关于撤销王宝森的北京市副市长和北京市计划委员会主任职务的决定。
9月29日 市十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二十一次会议。会议一致通过关于罢免陈希同的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职务的决议,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1999年 11月27日-28日 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四次会议。由本次会议起,邀请公民旁听。
2003年 4月22日 召开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会议经过审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接受孟学农辞去北京市市长职务请求的决定和任命王岐山为北京市副市长、代理市长的决定。
2006年 6月11日 召开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市长王岐山提请的免职名单,免去了刘志华的北京市副市长职务。
■ 故事
公开征议案抬高儿童免票线
市人大代表刘红宇回忆,2004年两会时,通过《新京报》向市民征集议案,一个母亲提出来说孩子们身高很快,但是始终没有调整这个免票线,免票线名存实亡。
刘红宇发现这个线索后进行调研,并就儿童免票线问题提出了相关议案,经过督办努力,2006年儿童节,北京的儿童免费乘车线高度标准从原来的1.1米上升到1.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