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到哥本哈根:国际政治的童话或寓言
来源:
山西日报
2009年12月19日06:37
时间:2009-12-19 06:15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因为史上最大规模气候会议的召开,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以先进的清洁能源和环保到近乎被认定为“前卫”的生活方式聚集了全世界的目光。同时,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人们也都温情脉脉地记起,这个国度曾经产生过那么多忧伤而温暖的童话,并且,已经传播了一个多世纪……
一个多世纪,正是人类的工业革命肇始、扩张、梯度转移、达至顶点,及至于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步入后工业时代的时间段。
在成人的世界里,童话被认为是“逃避现实”的。——人们对此次持续两周的气候会议的期许和最终结果之间的反差或许就再次警示了乐观主义的危险。——可是,在这个北欧小国产生的著名童话里,恰恰有着18世纪工业革命高歌凯进的种种现实的强烈影像。
今天,当遍及全球的环境恶化为人类创造的工业文明做注的时候,很难想像,当年落魄作家安徒生描写起蒸汽机车的轰隆、山林里依靠水力发动的电磨坊时的那种气宇轩昂——面对自然,人类的理性和自信一度高扬至此!海边的人鱼铜像至今记录了某个时期人类的高贵和尊严,值得用生命换取,哪怕是热烈地、孤绝地、无望地……
可是今天,“热烈地、孤绝地、无望地”恰是人类在这座童话之都面对共同危机的处境。钢铁般的国家利益、锱铢必较的权利分割、无休止的讨价还价、纠缠不清的历史、漫无头绪的现实,人类的局限对自身的理性发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挑战——并非从今天开始,也决不会在明天结束。
哥本哈根会议前,一部逼真刻画世界末日的灾难大片《2012》使观者陷入了恐慌。这部电影推迟半年上映,据悉正是出自制片方的良苦用心——即使核心利益和价值观大相径庭,面对共同的灾难,人类的自救本能总还是可靠的吧。
影片中,中国不负众望地承担了如各方评论中“G2”之一的责任:为保存这个星球最后的文明做出了富有自身特色、当然也再度令人惊讶的贡献——所有的“上帝选民”在中国四川集结,并由此登上以高科技铸造的“诺亚方舟”。其余的——人以及其他物种——则被迫选择永久沉沦……美国则在新一轮的宇宙洪荒之前、生灵涂炭中,祭出了一向自诩为国家生命的价值观:黑人总统无限悲悯地选择了留下,在死亡面前坚持了生命权利的平等……
——不能不说,《2012》是残酷的:生命和文明在自然的摧枯拉朽之力下不堪一击,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残酷到令人齿冷。即使人类的理性为自己创造了一整套被冠以“普世”和“常识”的价值,但在灭顶之灾面前,在现代政治文明中被竭力掩盖和修饰的权力和财富,仍然继承了它们古老的特权,成为决定生死存亡的不二准则。
——却可以想像,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即使最不相信童话的人大概也会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2012》中其实还是有着童话的影子,就像《2012》中是现实国际政治的投影。在这场被消费社会无孔不入的传媒无限放大的国际会议中,人们已经平静地接受了:理性的选择正是利益和强力博弈的结果。虽然这是托马斯·潘恩未曾提及的“常识”。
这也许就解释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摄像镜头和记者的眼睛能够在哥本哈根冰冷的巨型涡轮风车的旋转中,捕捉到100多年前的“童话”……无论如何,从不止一个方面来讲,哥本哈根这篇童话实在有着寓言的意味。
——不错,童话能够带给人们暂时超越于现实的力量并且促使人们思考,可是迷信总是不值得提倡的。真实世界的科学家早就站出来辟谣了,厘清了《2012》中关于科学的谎言。至少,由太阳活动而引起的地球毁灭要在遥远的50亿年后才可能发生……这时,人类的理性终于又让人得到安全感。
可是,人类将怎样协调理性和欲望之间的鸿沟呢?这个世界会好吗?
原蔚
(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