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万象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偷菜改采摘太正经了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2月20日09:10
  别人嘲笑孔乙己偷书被打折了腿,孔乙己辩解说自己是“窃书”。虽然“窃”就是“偷”,但孔乙己觉得还是“窃”好听一点。文化部向各个SNS社交网络提出要求,将“偷菜”游戏改名为“采摘”,不知道是不是出于类似的心理;不过“采摘”彻底跟“偷”划清了界限,比孔乙己还是有长进。

  虽然本人不爱玩“偷菜”,但喜欢听同事说他们如何“偷菜”。同事都是正派人——越是正派人,“偷”起来就越是刺激、好玩。“采摘”,很一本正经,也很索然无味,恐怕没有多少人半夜起来是为了“采摘”。

  将“偷菜”改为“采摘”?可能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偷菜”风行,“偷菜”者众,影响“国民”的整体形象,让外人误会中国网民都是小偷,于政府脸面上不好看。再者,“偷菜”偷惯了,久而久之,会不会以会偷、善偷为荣?至少不觉得“偷“是坏事,模糊了道德界限,引起道德水平降低。

  可能文化部没有想到,“偷”不叫偷,恰恰是这一行的“行规”。比如,小偷、扒手的“行话”里,就没有“偷”、“盗”、“窃”这类“坏词”。小偷不叫小偷,叫“文雀”,够好听吧?扒手在车上偷钱包,寻找下手对象,叫“趟活”,打掩护叫“搭架子”;在车上偷东西的叫“蹬轮”,在地面上偷包的叫“蹭地皮”,到宾馆偷窃叫“溜边子”——跟“偷”都不沾边。“采摘”被小偷吸收到行话里也是说不定的,“采摘”不正是“文雀”们最重要、最关键的那个动作吗?

  所以,把“偷菜”改成“采摘”,更容易引起道德界限的混淆、模糊。人们之所以能够乐此不疲地半夜起来“偷菜”,兴高采烈地交流“偷菜”的经历和经验,一个潜在的前提就是道德上的安全感——不用说大家就知道,这是假的,是闹着玩的;这里自然而然地包含了对真正的偷窃行为的否定与拒绝。如果真有个别“偷菜”爱好者,在真实世界里也去偷什么东西,那绝不是因为“偷菜”这个名称的缘故,而是他的道德本来就有问题。

  估计大部分网民不喜欢把“偷菜”改成“采摘”。这样,就可能出现如下的情景:众网民照样没心没肺地“偷菜”不止,扒手们一脸正经地在公交车上“采摘”。 作者:戎国强 (来源:钱江晚报)
责任编辑:王雪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