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海外博览

美骗徒铤而走险 身份盗用案层出不穷华人频中招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12月21日09:14

  中新网12月21日电 日前,住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的陈姓华人信件被偷,窃贼还利用他的身份,狂花数万元。直到银行追债,陈先生才知自己的身份被窃了,连忙报警。据美国《侨报》报道,自从金融风暴席卷美国后,盗用身份事件特别多。经济太差,工作难找,心术不正之徒也开始铤而走险。

  一张银行卡带来的担心

  林先生较早时在华埠某银行提款时,职员叫他刷银行卡确认身份,他说没申请。“你在我们银行存款30多年,为什么不申请银行卡呢?好方便嘛!不用每次出示身份证明。”“不用啦!这么多年都习惯了。”“话不是这样说。你是不是怕银行卡遗失呢?不会的,试试啦!”

  林先生也觉得有些道理,因为自己几张信用卡从未丢失过,于是便立即申请。填好申请表后,职员说两个礼拜左右便会收到。谁知白天来,黑夜去,三个礼拜过去了,卡的影子都没见着,于是林先生再到银行追问。职员满脸奇怪神色,还叫他再等等。现在,一个月了,仍未见银行卡到手。林先生说:“最近发生这么多宗身份盗窃事件,真担心银行卡被人偷去。唉!三十几年都不用卡啦!都是自己心太软,我只好再追问银行搞什么鬼。”

  纽约市身份盗窃现状

  今年春季,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东北区总部、商业信誉局(BetterBusinessBureau)、纽约州消费者保护委员会(NYS Consumer ProtectionBoard)、纽约市消费者事务局(NYCDepartment ofConsumerAffairs)联合公布了2008年消费者投诉案件的统计数据,其中的身份盗窃(IdentityTheft)已经连续九年成为投诉榜首。

  据介绍,去年联邦贸易委员会接获的身份盗用投诉案件高达近31.4万件,比2007年的25.8万件增加近6万宗,其中纽约州有22647宗。而五分之一身份被盗用的投拆者是信用卡诈欺的受害对象。委员会东北区主任戈登(Gordon)说,新移民尤其要小心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和身份,不要轻易向不熟识者透露自己的讯息。在收到奇怪的电子邮件和信件的时候,要加倍小心。不要随身携带社会安全卡。一些听上去“很幸运的事情”通常是骗局,切勿因贪图便宜而上当受骗。

  商业信誉局也公布了2008年消费者投诉最多的商品种类,第一是电子产品,第二是金融服务,邮购商品位列第三,紧跟着是电讯、零售、家具、装修房屋、汽车、美容保健和互联网服务。电子产品投诉与网络购物有关,主要集中在数位照相机、手机及配件和平面电视机的购买上。纽约市消费者事务局公布的纽约市2008年消费者投诉报吿显示,债务收账(debtcollector)位列所有投诉案例数量之首。家居装修和家具商店分列第二和第三。

  最新的一种网络诈骗是以麦当劳名义发出的欺骗消费者的邮件,企图以消费者做一份问卷调查可获得75元或80元的报酬为诱饵来换取个人信息。这是一种典型的诈骗伎俩。麦当劳官方网站已经紧急通知所有的消费者不要回复此类电邮。

  身份盗窃层出不穷

  五分局较早时曾破获了这样一宗身份盗窃案件。华裔侦探黎明仪介绍说,一名居住在华埠亚伦街的华裔中年男子,原本计划向银行贷款添置不动产,于今年初向银行提出申请,但银行在检查他的个人信用纪录时,发现他曾经申请过两张信用卡,而地址却登记在华埠爱烈治街,认为他已有两间不动产。

  不过,该名华裔男子看过银行提出的纪录后,却表示自己只有一处不动产,而且不在爱烈治街,才发觉自己身份被窃,立刻向警方报案。这名华裔男子因为向银行贷款的意外之举,才让这起为时长达一年半的身份盗窃案件见光。原来,盗用该华裔男子身份的窃贼是受害人的同事,为一名现年57岁的华人。窃贼利用同事关系伺机偷取受害人的身份资料,并在2007年期间申请了第一张信用卡,而邮寄地址正是窃贼在爱烈治街的住所。

  领到信用卡后,窃贼利用冒名的信用卡到处购物消费,由于他非常小心,每个月缴清冒名信用卡的所有消费,所以账单始终没有任何欠款。窃贼另外又于今年初冒名申请了另外一张信用卡。警方透过多方搜证和严密的调查,在日前逮捕了窃贼,成功破案。黎明仪指出,虽然这名小偷每月按时缴交冒名信用卡账单,没有破坏受害人的信用纪录,但是以他人名义冒名申请信用卡已属违法行为,警方必须依法送办。

  皇后区法拉盛较早也发生两宗华、韩裔人士身份遭盗窃的案件,受害人皆被有心人士窃取个人资料后进行消费,自己却不知个人身份如何外流。根据辖区109分局资料显示,一名68岁的华裔妇女报警称,她于2007年底收到一张东芝公司寄来的账单,说她向该公司购买一台价值3.5万多元的影印机,当时她致电给东芝公司询问详情,对方跟她说订单上有她的名字。沟通之下才知道社安号码并不是她的。华妇说她后来聘请了一位律师准备打官司,但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这名律师却表示无法帮她,她在另外一位律师的建议之下,先来向警方报案作为备用资讯。(叶永康)
责任编辑:杨笑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