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万象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杭州救助流浪者12000余人次 心理救助仍是空白

2009年12月23日00:50

  来源:青年时报

  《-2℃露宿街头》后续

  杭州去年给求助者买回乡车票就花了100多万

  对流浪者的心理救助仍是空白

  见习记者 朱敏 实习记者 洪文宇 见习记者 朱敏 时报记者 蔡怀光 摄

  时报关于街头露宿者的连续报道,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在整组报道的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城市流浪人群的帮助,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政府部门救助的不得力。实际上,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流浪者仍然是一个相当陌生且难以理解的人群。我们在指责他们有损市容的同时,几乎不会去想,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一方面,民政部门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救助站也提供了干净的床铺和温暖的热水,而很多流浪者却宁愿在高架桥下露宿也不愿意去寻求救助。

  北大社会学家刘继同博士说,对流浪人群心理上的救助,在我们国家几乎还是空白。是的,那种理解和认同感,不仅仅是凭我们几篇报道就能改变的。

  如果我们能从关注流浪者,转为真正的关心他们,也许只有那时,街头露宿者才能真正的不用再露宿街头,流浪人群也不再是一个社会问题。

  杭州今年已救助流浪者12000余人次

   11月18日晚上8点多,气温骤降到零下2℃,杭州市救助站联合公安部门,来到街头劝导和救助露宿的流浪乞讨人员,给他们送去棉衣和干粮。(详见时报2009年111月19日A7版《风雪街头送寒衣曾做报道》)

   “18号我们每次去给他们送东西,都会去不同的那次,我们去了狮虎桥、解百天桥等3个地方,下次再出去就到其他地方,这样能够尽可能可以帮助尽可能更多的人。我们的投入很大,不只是资金,人力方面也是。,有时候还要几家个单位合作,到外面去寻找有需要帮助的人。既然他们不愿意来(救助站),那我们就走出去。每逢节日或者特殊天气,我们都会上街进行救助,发放棉衣、食物。”杭州市救助站一位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很多露宿者都会选择在桥洞、,地下通道、,银行、超市门口过夜,这个群体流动太大,我们根本无法完全统计人数。今年到目前为止,我们共救助了12000余人次。”杭州市救助管理站站长赖站长勤说。

  拍照片、摁手印不是歧视

  “真正的流浪者有些真的乞讨的人不愿意来寻求帮救助,一些有劳动能力的年轻人反而经常跑来。求助人的身份核实比较难,一些特殊人员的甄别也比较难。他们的,身体状态和文化程度、求助目的不一样,管理起来也有难度。”赖站长说。

  “求助者来我们这里要拍照片、,摁手印,这其实都很重要。现在有一个全国联网的数据库,我们要保证资料的完整。”杭州市救助管理站另一名男工作人员说。

   据了解,全国联网登记受助人员的信息,有利于甄别求助人的真实身份和求助意图,更重要的是,能够尽可能地帮助当地的公安局以及受助人亲属找到想找的人。

  去年给求助者买车票就花了100多万

  杭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陈处长接受采访时说:“2008年,我们给需救助人员买车车票就花用了100多万。今年,救助花掉的的经费还会更多。”

  “按照法规办事,加上我们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有助于对求助人身份进行甄别。对于一些无法提供证件的人,或者有精神疾病的人,我们会听口音,大概确定是哪里的人,然后再跟那里的公安部门联系、核实。有些走失的,我们还会通过媒体寻亲。”工作人员说。

   据了解,今年11月,杭州市政府专门发文,文件《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要求步加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提到。,杭州市区内的延安路、解放路、庆春路等40条重点道路及西湖风景区、繁华商业区、城站广场、吴山广场、钱江新城等22个主要场所划定为流浪、乞讨、露宿重点管理区域,实行重点救助管理。

  市民如发现需要紧急救助人员,请拨打110,也可拨打救助站的咨询电话:(0571)85227658。

  专家说法

  对流浪人群的心理救助仍是空白

  采访对象:

  刘继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刘继同博士

  采访内容:

  流浪乞讨群体属于绝对被剥夺群体,他们根本没有社会地位可言。他们向往过好日子,却常常遭遇排斥,被别人当成坏人,用异样眼光歧视他们。

  他们的内心是充满着矛盾的,会感到无奈,甚至会扭曲心灵。他们没有钱,但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他们也想过体面生活,却对一切约束怀有敌意。

  这就导致当代流浪乞讨群体经常表现出一种并不反社会,但也不健康并伴有诡异、无序迁徙、无视社会规则、越轨等边缘人格特征。流浪乞讨人员的这种边缘人格的发生机制与其生成人群长期被远离、被排斥、被忽视、被遗忘有关。

  即便将流浪汉送回原籍,许多人也会因为种种原因再次回到城市里流浪。救助站对流浪汉的救助为应急性临时救助,不能解决他们的根本问题,许多人的家乡比较贫困,他们即使被救助返乡,也可能会为了谋生再次回到城里。

  也有不少流浪汉早已习惯流浪乞讨的自由生活,所以他们宁可露宿街头,也不愿到救助站接受救助。

  目前,针对受助人员的心理救治近乎空白,这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很多都是收容遣送时代参加工作的,他们本身没有心理救助这个的技能,而培训也不是一年招半载能完成的。所以,目前,心理救助这块急需社会力量的加入。

  参与救助的人员,需要了解不同受助人员的特殊需求,对不同类型受助人员的生理、心理、文化水平、个性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和交流,加强在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精神慰藉等精神层面上的救助力度。

  此外,城市居民对待流浪汉的态度,可直接或间接地改变流浪汉的生活。城市居民良好的接纳态度,能唤起人的道德感,也是救助制度完善的表现,因此要倡导城市居民良好的救助观。

  相比带有强制色彩的旧法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及其细则,是一部以救助关怀和规范管理为基本理念的新法规,坚持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等原则,体现了社会文明和法治的进步。

  新法规的执行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实践工作经验。例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走上街头,为流浪汉送去急需的食品和御寒物资,体现了积极救助、主动救助的精神。发动更多的社会工作者走入救助站,逐步增加全社会对救助管理工作的认识和参与度。这些经验势必促进相关法规的完善和进步。

责任编辑:高瑞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