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俊怀其人其事
郑俊怀出生于1950年9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人。1974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1993年至2004年,任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兼CEO。
他被评为2001年度全国乳品行业优秀企业家,2002年当选为中共十六大代表、2003年度中国创业企业家。
2004年12月,郑俊怀因涉嫌挪用公款罪入狱,2005年12月31日被判刑6年。
和绝大多数中国第一代企业家一样,伊利集团从当初仅有100多人的小厂发展至今天国内乳品行业的龙头企业,郑俊怀对伊利功不可没。郑俊怀在伊利任职的20多年中,他率先在企业进行改革,于1993年组织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使原来固定资产40多万元、年利税不足5万元的呼市回民奶食品厂发展成为全国大型乳业集团。同时,伊利集团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带动了周边地区2万多农户、10万余人脱贫致富,直接或间接为社会创造了近10万个就业岗位。
1996年伊利股票上市,成为全国乳品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伊利股票凭借良好的经营业绩,甚至入选上海证券交易所“30”指数样板股。
然而,郑俊怀最终却因动用公司资金进行MBO(管理者收购)黯然落马。在国退民进的产权改革中,由于没有制度上的保障和规范,几乎所有企业的产权变革都变成了一场巨大的冒险,郑俊怀也因此在2004年岁末迎来了他人生中最寒冷的冬天。
所谓MBO(管理者收购),就是目标公司的管理者与经理层利用所融资本对公司股份的购买,以实现对公司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的改变,实现管理者以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一的身份主导重组公司,进而获得产权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在国退民进的企业转型过程中,郑俊怀为了保住自己对企业的控制权,打造了三条隐性MBO通道:其一是华世商贸公司,其二是呼和浩特启元公司,法人代表是郑俊怀本人,第三条通道是金信信托。按照2004年6月30日的数据,以郑俊怀为核心的数位高管拥有了伊利股权20.87%的法人股股权。
2005年12月,郑俊怀因挪用公款罪被判有期徒刑6年。乳业“教父”的传奇戛然而止。
2008年9月,郑俊怀出狱。据介绍,郑俊怀在狱中一共获得了两次减刑的机会。第一次因为表现好,减刑一年;其后因为有重大立功表现,再次获得一年半的减刑。对于所谓的“重大立功表现”,此前郑俊怀的代理律师、内蒙古经世律师事务所律师刘爱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是因为郑俊怀在狱中搞了一个小发明,该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并获得了应用。在减刑两年半后,由于出狱手续办理的拖延,郑俊怀最终在2008年9月出狱,在狱中一共呆了三年零九个月的时间。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