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承志在侦毒训练中。
吴寒月 黄修国摄
在大学同学看来,他是成功的——他实现了从军梦,在火热的军营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舞台。
在战友们看来,他也是成功的——他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普通大学生到优秀士兵的转变,一次又一次攻坚克难,为部队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叫邓承志,土家族人,湖南理工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生。2005年12月,他应征入伍,历任海军上海保障基地新兵营战士、机关打字员、防化营侦察班战士、班长,现为上海保障基地防化营副连职侦察排排长,中尉军衔。
当兵就得有个兵样儿 邓承志出生在湖南怀化的一个农村家庭。2005年年底,他放弃了一家国有企业开出的优厚条件,毅然选择了军营。他说,不当兵,自己会后悔一辈子,工作可以再找,但当兵的机会不会永远都有。
离家前,他向送行的父母、老师和同学承诺:“一定要在部队干出点儿名堂,绝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可一到部队,新兵入伍训练并没有邓承志想象得那么浪漫,训练场根本看不到蔚蓝的大海和雄壮的军舰,每天只是枯燥的队列训练。不到一个星期,他就有点儿坚持不住了。
彷徨苦闷中,他想起了大学时的学生党总支书记高庆泉老师临行前送给他的一句话:人生定位最重要, 当兵就得有个兵样儿。
“我是一名"学士",更要当好一名战士!”邓承志暗暗下定决心。他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训练要求,战友站1小时军姿,他就多站10分钟;学习《三大条令》时,他拿出了高考复习的干劲;整理内务卫生时,他用上了几何定律和物理规则。邓承志很快从新兵中脱颖而出:队列动作全连最标准,条令考核次次优秀,3000米军体达标一次性通过,内务卫生全连最好。
入伍训练尚未结束,邓承志就当上了副班长,成为全连的文化小教员和新兵营宣传板报、营区广播的“新兵主编”。入伍训练结束时,他取得了全优的好成绩,并受到嘉奖。
入伍训练结束后,邓承志被机关选中,成为一名机关打字员。令战友羡慕的岗位并未让他感到高兴和满足:“难道我只能做打打字、扫扫地的工作?”在入伍训练中被视为标兵的邓承志,这次又碰到了新的烦恼。
解开疙瘩的还是他自己。经过理性地自我调整,他再次找到答案: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无论是何种工作,只要用心去做,都能够干得精彩、干出成绩。
从此,他面对每一项工作,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他潜心研究机关各项工作及文件资料,研究部队的中心工作,除了完成领导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外,他还先后10多次向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先后20余次协助领导修改研究文章,其中有10多篇文章在各类刊物上发表。
邓承志的表现赢得了众人的好评,战友们评价这位大学毕业生说:“像个标准的士兵了!”
从“侦察新兵”到“侦察尖兵” 2006年年底,组织上安排邓承志到素有“降魔尖兵”之称的基地防化营工作,他被分配到侦察班当了一名侦察兵。然而,初到防化营的第一次考核,他考了个倒数第一。
“你是大学生,连这个都不会啊!”战友不经意的一句话,深深刺痛了他。
侦察班曾经荣立集体三等功,是防化营的“尖刀班”。面对技术娴熟的老士官和战友,不甘落后的邓承志暗自发力——清晨战友们还未起床,他已经站在操场边,拿起理论读本开始背诵。黄昏日落时,战友们收操回宿舍,他还要再练半个小时。
几个月后的一次全营大比武,邓承志取得理论考核第一名、实操第三名的好成绩,从一名“侦察新兵”成长为“侦察尖兵”。
邓承志所在侦察班的主要任务是侦毒。知毒才能侦毒,为了掌握数十类、上百种常用毒剂的特性,他整天待在实验室里与毒剂打交道。由于毒剂不能通过嗅觉来判断,他就在石头、泥土、树叶上做实验,用肉眼观察染毒症候,并仔细记录下每一个数据,终于练就了“一眼辨毒”的真本领。
一次侦毒训练,邓承志给战友布毒,由于设计难度较大,一名三期士官很不高兴:“如果我来布毒,你肯定也侦不出来!”
老士官的一句话,激起了邓承志的斗志。
“好,你来布毒,我来侦!”邓承志信心十足地说。
训练场上,老士官布毒的难度不断增加。邓承志穿着防化服,奔向毒剂点,原本需要20分钟的侦毒过程,他仅花了3分钟就带回了侦毒结果。几名战士拿着侦毒器进行检验,邓承志的侦毒结果与答案完全一致!全场沸腾了。这名侦毒10多年的三期士官当即向邓承志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为奥运安保立下大功 2007年年底,上海某训练场,一场防核生化恐怖袭击演练正在紧张进行。邓承志和战友们驾着专业车辆驶入毒区后,“敌方”早已锁定目标,而他们还浑然不知。当“敌方”发起又一轮进攻时,他们因部分装备满足不了要求,难以接受新的指令,最终“战败”。
这是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邓承志发誓,一定要对装备进行适应性改进。
改进设想经上级同意后,他和战友们开始通宵达旦地刻苦钻研。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多功能防化侦察车诞生了。新型专业车辆的改进成功,彻底解决了过去侦察车安全系数小、行动缓慢、效率低、通信不畅、活动空间小等问题。
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的部分足球项目在上海进行,邓承志所在的防化营担负着奥运场馆的防化处突任务。
让对防化侦察工作已颇有研究的邓承志非常担心的是,国际上发生的核生化恐怖袭击绝大多数都是在车站、码头、地铁、宾馆等场所,侦察是个难题,而防化营现有的侦察装备与安保需求尚存较大差距。
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2008年年初,一场对抗演练在某地铁口附近进行,就在邓承志和战友们对化学染毒进行取样、处置时,“敌方”又出其不意地设置情况:在地铁内实施化学恐怖袭击,并不断扩大污染面积。他们立即遇到了难题:侦察车辆进不了地铁站,侦察设备也鞭长莫及。官兵们穿戴的隔绝式空气呼吸器只能使用半小时,半小时后钢瓶里的氧气就会全部耗尽。
邓承志找到营领导,主动请缨要求进行技术攻关。经过半个月的摸索,他和战友们终于找到了破解的办法——车辆进不了地铁、宾馆等场所,就在车辆上增设加长管,既能解决鞭长莫及的问题,又可以解决洗消用水的问题。同时,在侦察车上安装便携式空气装置,侦察兵到哪儿,侦察车就开到哪儿,随时可以往空气呼吸器里补充空气。过去作业半径只有几十米,如今则达到数千米,过去只能使用半小时的空气呼吸器,如今几乎可以无限期使用。
在此次奥运安保任务中,邓承志和战友们改进或研制3大类11项设备,奥运安保可能碰到的问题,基本都迎刃而解。上海市反恐办的一名专家说,邓承志为奥运安保立下了大功。
入伍3年来,邓承志先后和战友们一起研究解决各类难题50余个,极大地提高了防化侦察水平。邓承志两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一次被评为军事训练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