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年来伊宁市城市建设有明显变化
来源:
人民网
2009年12月23日07:53
城市道路建设突飞猛进。新中国成立前,伊宁城市建设杂乱无章,十分落后,全程只有一条半里长的石子路,其余全市泥土路。“无风三尺土,有雨满街泥”。春季融雪时,大街上的泥坑深及腰部,人们戏称伊宁为“泥泞”。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建设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6年,开始铺修第一条柏油路。1958年,进行第一次城市规划,伊宁市城市建设纳入科学、合理、有计划的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进入“九五”、“十五”期间以来,伊宁市不断加大对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10年内总计完成城市建设投资近6亿元,修建道路近100公里。到2008年底,伊宁市城区道路总长286公里,道路面积462万平方米,除部分小巷为土路或泥结碎石路外,其余均为沥青砼或水泥砼路面。2008年,伊宁市城市建设持续高强度投入,投资6000多万元推进老城区改造工程,投资1.6亿元新建、改扩建了共13条道路,投入1.8亿元实施了二、四水厂、东区污水处理厂、三热源扩建工程等。
城市绿化扮靓“花城”。伊宁市素来有“花城”之美誉。新中国成立前,城市绿化主要以栽种街巷行道属为主,居民宅院绿化占有较大比重。新中国成立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使城乡绿化事业迅速发展,城乡绿化覆盖率迅速提高。1980年前,伊宁市的园林绿化除公园以花卉、草坪、树木交相点缀外,道路主要以白蜡、杨树、果树等树种为主进行绿化,总绿地面积594.93公顷。如今,城市绿化除继续发展乡土树木花卉外,还引进了大量外地品种,街道绿化强调以树为主,花卉添彩,绿草覆地,城市绿地面积已达1090.64公顷。目前,伊宁市已建城区绿地面积达37.4﹪,绿化覆盖率达42.1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平方米,位居全疆城市前列。
城市亮化迅速发展。路灯是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市政设施。伊宁市路灯事业的发展也象其他城市一样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1978年前,伊宁市街道路灯的造型很简单,光源单一,均为白炽灯,属第一代光源,规格只有60w、100w、200w。1978年后,路灯事业发展迅速。自1991年至2008年的16年间,首府路灯增加了21189盏,平均每年增加1324.3盏。
公共交通迅猛发展。1990年,伊宁市出租车行业从“摩的”、“马的”、中巴车起步。如今,伊宁市初步形成了外成环、内成网、农村公路通万家的城乡路网体系,通过延长线路、增加站点、更新车辆等方式,城市交通基本上实现公交“无缝衔接”,城乡客运实现“零距离换乘”。2007年至2008年,伊宁市不断优化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环境,打击非法营运车辆1073辆,查处违章1181起,完成出租汽车、公交车驾从人员岗前培训1717人次,优质服务轮训12万人次,发放燃油补贴1000余万元,切实保障了行业稳定健康发展。同时,还全面落实《老年人优待证》政策,实现营运公交车统一“三牌”、定期“美容”,行业规范化服务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城市出租汽车“雷锋车队”、“见义勇为车队”文明服务蔚然成风。
环卫事业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伊宁市街道都是没有硬化的土路。1979年以后,市区逐渐扩大,道路不断拓宽,柏油路面迅速增加,对城市环卫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当时,全市环卫清扫面积不足15万平方米,垃圾年清运量不足6000吨,环卫作业都是人工作业,环卫基础设施极其匮乏。进入80年代,全市清扫面积逐年增加,环卫设施不断完善。到2009年,仅两家专业环卫队伍的清扫面积就达200余万平方米,垃圾清运以压缩式垃圾清运车为主,年清运量达17.34万吨,公厕全部为水冲式或环保型,遵循“一街一景”的原则,不断改换添置果皮箱,已建成日处理600吨的垃圾厂一座。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伊宁市从以前的拖拉机、畜力车为主要清运工具向目前的84辆环卫车辆清洁城市环境转变,从几十个木质垃圾箱到目前仅HDPE垃圾收集容器就达1420个,从3座旱厕增加到公厕74座(其中24座为环保公厕,50座为水冲式公厕),城区主干道清扫面积为200万平方米,年处理生活垃圾约16.6万吨。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