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南街道红巾社区门口有一个井盖丢失,请查一查……”12月22日上午,沈河区城管信息采集员孙立军掏出特殊的图片传输机,将信息发回到沈河区数字化城市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几分钟后,信息中心根据特殊编码确认井盖的“身份”。沈河区城市管理中运用三维影像、电子地图技术让公共设施有了“身份证”,所有一、二、三级街路都有了影像数据库,井盖、路灯、垃圾箱都有了电子身份证!
城管通——信息及时沟通
12月22日,记者走进沈河区数字化城市信息管理中心,该中心负责人指着墙上一幅超大电子地图屏幕说:“沈河区对全区所有城市部件(如井盖、路灯、垃圾箱等)进行了一次拉网式勘测普查,将行政区域内约20.59平方公里划分为1034个网格,按照功能为12万个城市部件设立标识,并对每个部件进行16位数的编码,这个‘身份证’标注在相应的单元网格图中。只要键入任意一个代码,就可以通过数字化城市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在大屏幕或监督员的专用手机上找到它们的名称、现状、归属部门和准确位置等信息。”
工作人员放大了中街地区的一个网格,该地区的井盖、树木、公共活动设施等城市部件的数目和位置,立即显示得清清楚楚。凡是井盖丢失、公共设施损坏、垃圾渣土堆集、占道经营、无照游商、小广告等问题,流动巡视的监督员通过配备的“城管通”,就可以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将城市管理问题的各类信息及时发送到监督中心,最快的只要几十秒时间。
目前,沈河区已完成141.88公里的实景三维影像数据采集工作,包括区内所有一、二、三级街路。
网格图——问题精确处理
“指挥中心,五爱市场附近有水果流动摊贩占道!”“图片已发送,辖区中队请出勤!”沈河区城管指挥中心工作人员随时刷新大屏幕,只见网格图上闪烁着许多红点。“这些红点是信息采集员标记。”屏幕上清楚地显示出正在上岗的信息采集员,工作记录一一显现。
屏幕切换到指挥中心工作界面。“对待处理中的案件我们也有分类。”沈河区数字化城市信息管理中心负责人说,“图标为绿色的,表明该案件正在办理中;蓝色代表结案;黄色代表催办案件要加紧办理;红色表示案件处理已超期。”
这套系统能将时间精确到秒。随后,大屏幕显示了12月22日的一项解决问题进度表,从接收信息举报到监督中心监督员核查结案,案件处理的全过程,都有精确记载。
沈河区启用网格化系统一个月以来,城市管理问题主动发现率95%以上,任务派遣准确率85%以上,城管问题的平均处理时间由原来的一周左右缩短到了现在的一天左右。
新模式不但办事能力强,还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由于城市管理监督员对单元网格进行不间断巡视,这使城管系统的巡查人员相应减少了80%左右,并相应节约了有关部门的车辆成本以及其他外出巡查成本;同时城市公共设施破坏、损伤、丢失数量大大减少,自来水管漏水等问题能够被及时发现。
据初步测算,今后5年内,新模式的运行可以使沈河区每年节约城市管理资金500万元以上。 本报记者 李欣 通讯员 韩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