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报、卖报,××晚报!”每天清晨五六点钟,在吉林省吉林市珲春街早市,常常可以听到一男一女两个格外清脆的童音。卖报的是姐弟俩:王昱人、王昱权。
姐姐出生于1991年,弟弟出生于1994年;目前,他们均就读于当地重点中学,一个高三,一个初三。
提起这对姐弟,熟悉的人大多会由衷地竖起大拇指。他们的邻居钱大姐说:“同样是课余时间,别的孩子,要么在家长陪同下穿梭于辅导班、补习班,要么看电视、打游戏,王家姐弟却忙着用拾荒、卖报挣来的钱做好事,而且已经坚持了十多年。”
每周去“两院一站”献爱心,三年行程6000公里
“来了,来了!”一声轻呼,紧跟着一阵脚步声。周日下午,当王家姐弟带着几位同伴走进吉林精心康复医院时,等候已久的患者们立即涌到走廊,面对面站成两排,“啪啪”地鼓起掌来。这阵势,把悄悄跟随在后的记者吓了一跳。
“知道姐弟俩周日准来,每次患者们都自发地列队夹道欢迎。”院长张跃霞说。
2006年,一位被家人用铁链拴了4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被“解救”出来送到该院。在报上看到消息后,王家姐弟第二天给该患者送去部分生活用品,并资助他100元钱。
过了一个星期,瘦小的姐弟俩又送来了象棋、军旗和羽毛球等,并说要给患者们赠送一张乒乓球台。张跃霞有些怀疑:“那起码也得1000多块钱呢!”可不久,崭新的“邓亚萍牌”乒乓球台就运到了。
一周后,姐弟俩再次“光临”,这回是送报纸、送节目、送欢乐。他们给患者讲故事,拉二胡,和大家玩“丢手绢”,手拉手地翩翩起舞……很多患者开心地又唱又跳,围在姐弟俩身边舍不得离去。
自此后,每周日下午,王家姐弟都会前来探望。听姐弟俩读报纸,吃他们带来的水果,和他们一起唱歌跳舞、下棋打球,成为患者们住院期间最快乐的时光。小姐弟来之前,许多患者会认真整理床铺,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
自2002年暑假起,王昱人、王昱权便常去吉林市福利院给孤儿们辅导功课,与孩子们联欢。2004年正月初二,他俩又筹划了一项“读去读来读书工程”,每周为孤儿们送去10本书(特殊情况除外),同时将上次送去的取回来。这项“工程”一直持续到2007年5月——姐弟俩用攒下的4800元钱,加上民间助学组织“辛文”的资助,买来价值7000元的图书,为福利院成立了“(泉源)展开图书馆福利院分馆”。
第二松花江长白岛义务护鸟站,是姐弟俩周末另一处必去之地。护鸟站主人任建国驻守岛上,义务看护江中水禽。为排遣任建国的寂寞,支持他的志愿护鸟行为,姐弟俩为他送去象棋和军棋,而且每周都送去报纸,陪任建国聊天、下棋,帮他照料受伤水鸟。
如今,精心康复医院、福利院、义务护鸟站早已成为王家姐弟的爱心基地。据不完全统计,从2006年7月至今,仅去这3个地方献爱心,姐弟俩就已经行走了大约6000公里。
竭尽所能捐资助学,为贫困生打开求学通道
“是他们的出现,改变了我的命运。”提起王家姐弟,吉林省桦甸市公吉乡店房村的邵明静充满感激。
邵明静与王家姐弟素昧平生。2008年暑期,当这两个“比自己还小”的孩子主动找到她时,邵明静因家境不好,已辍学在家务农5年,“每次看见同学们背着书包从门前走过,都会趴到床上哭,到后来,连自己都麻木了。”
“只要你愿意上学,我们一定帮你到底。”姐弟俩竟是为此而来。打量着他们瘦小的身形、不起眼的穿着,邵家人根本没当回事,甚至一度怀疑碰到了“骗子”。
可姐弟俩坚持不懈,一次次登门劝说,允诺由他们“解决学费”。2008年国庆节期间,姐弟俩带着9名志愿者去帮邵家秋收,干了三天半的农活后,邵母过意不去,发话了:“既然两个娃娃这么诚心,就跟着试试吧。”
人小胆大的姐弟俩,连夜“冒昧”地给吉林市十三中时任校长张世平写了一封“陈情书”,加上“辛文助学会”的帮助,几天后,邵明静免费“落户”该校。随后,经姐弟俩积极沟通,邵明静又得以免费进入盖伦英语、朗朗教学辅导中心等补习班。
从此,邵明静与王家姐弟成为“莫逆之交”。每逢周末,邵明静就上王家住,与姐弟俩一起学习,一起从事公益活动。经过1年多努力,在期中考试中,邵明静成绩名列全年级第105名,比复学之初前进了200多名。
和邵明静类似,在王家姐弟的真诚开导和竭力帮助下,辍学之后重返校园的,还有吉林市漂洋实验学校的寇美玲、桦甸市横道河子乡中学的刘娜和桦甸市公吉乡丰桦村大黄泥一社的张忠利。
北华大学数学学院学生郭婷,与姐弟俩有着又一段特殊渊源。2008年高考结束后,因家境贫困,拿不出大学学费,郭婷一筹莫展。姐弟俩闻讯将郭婷邀请至家中,一面鼓励、开导她,带她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一面通过各种渠道,在社会上为郭婷筹措学费4700元。
当年8月12日,姐弟俩还在郭婷家乡为她组织了一次别具一格的升学宴。宴会上,他们用自带的影碟机为乡亲们播放了“辛文助学会”的相关资料,强调“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未来”,希望乡亲们不畏困难,全力支持孩子上学。他们还代表助学会当场捐助郭婷1000元。
自办学生沙龙,为同龄人搭建快乐成长驿站
王家姐弟的住所很特别:一套租来的民宅,面积80平方米。三居室中,一间为休息室;一间为图书室,里面7个简易书架贴墙而立,上面分门别类地放着近7000册图书;另一间为活动室,内设12张课桌,墙上贴着剪报,角落里堆着各种棋具、乐器和体育用品。
王家姐弟并没有跟父母住在一起。2006年7月1日,他俩拿出积攒的3000余元钱,加上一位老师和“辛文助学会”的资助,购买了书、棋、二胡和电子琴等,在自己的租所开办了一间“(泉源)展开学生沙龙”,希望为同龄人提供一处共同学习、互相交流的场所,于是便有了眼前这种居室布局。
“(泉源)展开学生沙龙”对外挂牌后,吸引了不少人。15岁的张淳杰,一年前无意中看见挂在居民楼外的“沙龙”牌子,好奇地走了进去,从此与姐弟俩结下不解之缘。除到沙龙看书、下棋外,他还常在周末跟姐弟俩一同从事公益活动,去精心康复院、福利院等地献爱心。
“以前休息日就是看看电视,上上辅导班,特没意思。现在跟着姐弟俩四处走走,接触到了我从未接触过的世界,更多地了解了社会,而且发现自己原来也可以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感觉真好。”张淳杰说。
今年1月,寒假期间,张忠利慕名来到这家学生沙龙,火爆的场景令他大为惊讶:“20多个不同年龄的孩子一起吃住,晚上打地铺,被褥不够用,只好从旅店租。”
清理道路两侧的野广告,到义务护鸟站给野鸭喂食,一起去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听牙齿保健讲座和法制讲座,参加消防知识与自救知识培训……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张忠利对这个学生沙龙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今年整整一个暑假,他也是在这里度过的。
“姐弟俩还请来二中计算机教师郝志敏教我们电脑操作,并自掏腰包让我参加了世纪东方外语特训。”张忠利告诉记者,王家姐弟还为他找到一份勤工俭学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