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地时间10月11日举行的伦敦华埠美食节庆祝活动上,数十个商家使出浑身解数,目的就是要借中秋之机,吸引八方来客眼球,以走出餐饮业目前的低谷。图为华埠主街人流如织盛况。中新社发魏群 摄
中新网12月31日电香港《大公报》31日刊发署名文章说,过去英帝国被称为日不落的帝国,华人可称为日不落的华人。远至南太平洋的小岛和非洲的偏远地区,都有华人聚居。华埠有其文化意味,民族意识,以至社会意义,际此建国六十周年,应当研究一下最有中国特色、特性的华埠。
文章摘编如下:
全球的中国人有多少?是十三亿?非也。若加上台湾的二千三百万,香港的七百万,澳门的五十五万,便多了三千零五十五万。但有为数相等的中国裔,居住于两岸四地以外。其中约有八成,居住于东盟各国,他们形成一个华人经济圈。至于其余的两成,散居于全球各地。过去英帝国被称为日不落的帝国,华人可称为日不落的华人。远至南太平洋的小岛和非洲的偏远地区,都有华人聚居。坦桑尼亚东岸山斯巴岛,是明代郑和西访的最后一个点,居然有一条中国村,据说是明末的遗民,不过已经像土人。
华裔三千万散居全球 这些为数约三千万,散居全球各地的中国裔,严格来说他们不是中国人,因为大部分已入了外国籍,因此只可称华人。由于风俗文化的差异,亦可能由于安全的保障,他们有部分聚居在一起,组成一个社群,形成一个小区,变成一个俗称的华埠,又称中国城,香港人叫做唐人街。不过华埠这个名词比较贴切,甚至正确,因为地点非在中国,何来国中有另一国的城市。全球的华埠究竟有多少,就较难估计。因为小到只有半条街,好像远至新几内亚首府的摩勒斯比港,小至只有十几家商铺,亦可称为华埠,不过是最迷你的华埠。如是,华埠本来有几十个,可以变为百多个。华埠有其文化意味,民族意识,以至社会意义。
最早的华埠,是前铺后居,或下铺上居。最早出现的都是华人的传统行业如中餐馆、洗衣店与杂货店,后来慢慢加上中药店、书报店、中医馆、跌打馆、旅行社、地产商、银行,以至赌馆,包括麻将馆,甚至棺材店。成型的华埠,已由商住区变成商业区。因此到了华埠,生活的所需,和在中国没有太大的分别,因为大部分的货品以至服务,都由中国供应,就算本地制造的,诸如腊肠,都完全仿照中国的样式。
因此华埠是中国的缩影,或中国的仿制。华埠兼有中国的优点与缺点,部分华人烂赌、好色、贪财,如是伦敦华埠的附近是红灯区,商店包括一些楼下的彩票店,楼上的麻将馆,附近有些医馆,专医性病。当然医生一定懂中国话。思乡的华人,会跑到华埠,不懂洋文的华人,又跑不出华埠。
近一个世纪以来,华人不断移居海外。早期是中国的华工,中期是香港的移民、台湾的移民,近期又再是大陆的移民。因此华埠不断地扩大。举加拿大的温哥华为例,旧华埠是香港移民的聚集点,后来是台湾移民,最后来的大陆移民,则多集中于另一地区。如是,华埠中的移民,便有新旧甚至地域之分。清末的洪门,曾助孙中山搞革命,后者的致公堂,有助中国的建设。今日的黑社会遂渐演变成黑帮的厮杀。黑帮再加上黑工,影响华埠的安宁。
外交人员应走入华埠 外交人员应走入华埠。透过华埠,可整合华人的社会组织,使它们有健康的发展;利用华埠,可磨合华埠的社会网络,服务华人的社群,了解他们的需要;身处华埠,可融合华埠的社群活动,多举办华文班,兴趣组,从而宣扬中国文化。华埠的层面应当提高,譬如开设演讲室、博物馆、图书馆、甚至代办处。最终目标,是把外国人带进来,理解中国,又把华人带出去,融入社会。
经历百多年的沧桑后,全球又出现相当多变形的华埠。譬如印度尼西亚在一九六五年开始排华,华文字体不能在市面出现,如是在雅加达,出现一个没有华文的华埠。在越南中部的会安,本来早自明末,已有中国的移民,亦建有庙宇、会馆、商会,但华人的标签,会是生存的大忌,会安虽然变成中国以外最大的华埠,吸引不少西方游客,但会安只成为一个不认华人的华埠。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岛极北的万雅都,万庆宫与关帝庙的附近几条街,本来有许多华人聚居,但由于华人无从学华文,如是万雅都变成一个不懂华语的华埠。印度加尔各答的华埠,二战时有几万华人逃离至此,今天不能回国的极少数,比印度人还贫穷,更不好过。如是又出现一个缺少华人的华埠。中国强大以后,岂能漠视这群最孤单、最无助的华人。(黄康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