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人二代身份认同引关注 戏称为国际公民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1月03日15:09
中新网1月3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最近网上被炒得很热的一个话题是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接受《国家地理》杂志采访的内容。其中,他提到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非常勤奋,可以刺激本地人更加努力。
大量中国移民开始涌入新加坡是自大陆改革开放后的90年代,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到本地工作、落户。由于这批人大多从小生活艰苦,并受到大陆激烈竞争的影响,他们来新后的唯一目标是努力打拼,为自己与子女创造更富足的生活。
但他们的下一代,也就是“移民二代”却不同。如今已经二十多岁的这一代的典型经历大概是这样的:生在大陆,10岁左右来新,在本地受中小学教育,留学欧美澳,中间每隔数年就会回到父母的祖国探亲。
移民二代表面上与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相差不大,他们深谙新加坡特有的文化、道德尺度,加上标准的新加坡式英语,让很多本地人猜不出他们是移民二代,但他们受到同化的程度却不尽相同。
有些移民二代因受家庭的熏陶,仍视大陆为祖国,新加坡仅是他们“人往高处走”的跳板;有些却斩钉截铁地告诉你,他们是新加坡人,相交的也尽是些新加坡朋友,说此话时,语气是很坚定的。
不过,也有一部分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他们最亲近的朋友都是新加坡人,但因家庭关系,身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原属国烙印。
例如:每当谈及政治及人文等课题,他们与本地人之间缺乏共同语言的尴尬立即浮现,反而与国外同学或原属国子民之间往往可以畅谈。
因此这类移民二代留学回新后,继续通过网络与海外朋友联系交流。
他们最典型的表现是:虽然在法律上认同自己是新加坡籍,但内心却很容易陷入身份认同的危机,对个人身份感到彷徨,所以不少移民二代戏称自己为“国际公民”,“效忠”对象是全人类,而非个别国家。
与其把这部分移民二代的感情归属归类为“博爱”,不如说他们同时对多个国家(包括父母的祖国、自己成长、留学的国家)产生认同,但却无法确定自己心属哪一国。“国际公民”的称谓因此是移民二代的自我安慰,也是他们对身份认同的一种逃避。
上述情况并非新加坡独有。香港人移民加拿大、台湾人移民美国,以及大陆人移民澳洲都有类似情形。不同的是:以上三组移民大国不论在天然资源、个人发展前景、人文气息、生活舒适度方面,都与新加坡有不小的落差。
除了新加坡的“先天不足”,国家小且缺乏资源之外,最明显的落差是:多年来一直存在的“文化沙漠”。
相较于第一代移民,移民二代大多是在较为富裕的家庭背景下成长,他们往往更重视经济条件以外的人文思考,尤其留学欧美澳后,对本地教育体制及社会中所欠缺的人文因素更为敏感。
移民二代本来就存在“无根”的状态,在为今后子女教育作打算时,更有可能促使他们再次移民。
因此,新加坡未来也就很可能陷入一种不断引入新移民,却也留不住他们已经被部分同化的子女的境况。最终结果就是不断大量引入新移民,对本地社会造成冲击,延长新加坡发展青春期的“阵痛”。(赵倩玉)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