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外的河面上,游客在冰面玩耍。
周民摄(人民图片)
核心提示
京津大雪是否为“史上最大”?雪后出现的低温是否将是“史上最冷”?气候“全球变暖”背景下为何频现大冷天?
气象专家为您带来权威解答。
新年的第一场大雪,从1月2日到3日,纷纷扬扬降临京津冀等地。北京和天津地区的日降雪量,均突破1951年以来的1月份历史极值。
中央气象台3日预计,未来三天,强冷空气将继续影响我国大部地区。3日18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寒潮橙色警报、暴雪橙色警报和海上大风橙色警报,同时还发布了大雾预报。
京津日降雪量破1月份历史极值
受蒙古高原强冷空气影响,是否为厄尔尼诺所致还需进一步研究
从2日晚开始,京津冀等地出现大雪。
气象监测显示,京津冀等地降雪量普遍有4—8毫米,部分地区出现10—18毫米的暴雪,北京居庸关20小时降雪量达到21.8毫米。
北京大部地区积雪深度有10—20厘米,昌平和门头沟积雪深度达33.2厘米。
气象专家介绍,北京和天津地区1月3日降雪量,均突破了1951年以来的1月份历史极值——北京1月份日降雪量历史极值为6.2毫米,出现在1989年1月6日;天津1月份日降雪量历史极值为6.6毫米,出现在1997年1月4日。
中央气象台3日预计,3日夜间,京津地区的降雪将逐渐减弱,4日降雪会基本结束。
未来24小时,大雪会出现在河北东部、天津东部、辽东半岛南部、山东半岛北部等地,山东半岛北部的局部地区将有10—12毫米的暴雪。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高级工程师陈峪表示,京津冀等地出现的这次大雪,从降雪量上来看,个别地方打破了历史极值,但大部分地区还是处于正常范围内。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3日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京津冀等地出现大雪的原因,主要是蒙古高原下来一股势力比较强的冷空气,而华北地区水汽条件比较充沛,冷空气下来时,水汽上升,带来降水,“由于华北气温比较低,降水以降雪为主”。
“从去年3月开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由正常向偏暖方向发展,到6月偏暖幅度达0.5摄氏度,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孙军介绍,研究表明,这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的状况,对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秋末至冬季的气候往往产生一定影响,比如北美地区和我国北方的降雪频次增多。
孙军认为,厄尔尼诺是否是导致近期北方地区降雪较多的原因,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
中国气象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目前了解的情况,这次降雪过程中,气象部门没有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段丽说,“这场雪和去年11月的那两场雪不同,初冬的雪含水量大,下了就化了;现在是隆冬,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下多少雪就会积多少。”未来一周,北京的气温将持续偏低,估计积雪要一周左右才会逐渐融化。
北京将接近历史同期低温纪录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低气温等极端天气出现是表现之一
强冷空气还将带来大风及强降温,使我国中东部气温集体“跳水”。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受强冷空气影响,3日夜间至5日白天,内蒙古中西部、西北地区东部以及淮河以北大部地区将先后有4—6级、阵风7级偏北风。
强降雪过后,包括华北地区在内的中东部地区,气温将普遍下降8—12摄氏度,局地最大降幅可达16—18摄氏度。
气象部门预计,5日至6日早晨,华北北部最低气温将下降到零下20摄氏度至零下32摄氏度。大雪过后的北京地区,气温最低将跌至零下18摄氏度左右。这一最低气温,将接近有气象数据记录以来北京1月上旬最低气温(为零下20.1摄氏度,出现在1951年1月10日)。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介绍,中国气象局于去年12月31日就针对此次雨雪天气过程作出部署,并于1月2日启动寒潮Ⅳ级应急响应。
随着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召开,“气候变暖”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是,这次会议闭幕后,欧洲、美国遭遇了极端暴雪天气。现在,我国京津等地也出现罕见强降雪。
有人产生疑问:不是说全球气候变暖吗,为什么天气会这么冷?
对这个问题,孙军指出,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经常会有比较极端的天气发生,“这些极端天气,包括极端高气温的高温、热浪,也包括极端低气温的寒潮、大到暴雪。气候变化,总的趋势是全球偏暖、气温偏高,但某一个时段内,会有极端冷的天气发生”。
他强调,气候变暖是大趋势,但天气变化会存在波动,并不是平稳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