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临朐:一个“赤脚医生”去世,六千乡亲父老送行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1月05日10:41
  人民网潍坊1月5日电据潍坊新闻网报道2009年12月15日凌晨,在临朐县五井镇茹家村的一个普通乡村门诊所里,一位普通的乡村医生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这一天他在门诊所值夜班。

  妻子记得,他离去的前一天,刚去县医院查完体。虽然县里的医生说他心脏病已经比较严重,最好是住院治疗,但他回到诊所后对病情只字未提。

  同事们记得,那一天上午,他在诊所给20多位病人看了病,开了药;下午,他在家给自己打了近4个小时的点滴。那是他的同事第一次见他在白天不工作那么长的时间。

  乡亲们记得,那一晚,他到11点还给村民拿过药。

  那天,天很冷。在一个普通的乡村门诊所里,一位普通的乡村医生永远地去了……

  噩耗传开,乡亲父老痛断肝肠,“他是一个好人啊!怎么就这样走了呢 ”

  2009年12月17日,他出殡的日子。六千多乡亲父老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他送行。四里多长的村路两旁,挤满了前来送行的人。

  那一天,天很冷,寒风裹着悲痛的哭声在村庄里回荡。一位普通的乡村医生就这样在人们的不舍声中走了。

  除了自己的老人,自己的妻子、儿女和一个五间瓦房的小庭院外,他在这个世间,只留下了一个名字,一个让茹家村及周边村庄乡亲父老谈起来就都会称赞不已,难以忘却的名字———赵传远。

  57岁的赵传远,是五井镇茹家村人,在村里当了37年的乡村医生。

  因为父亲是一名医生,赵传远从少年时就开始接触医学,并立志“当一个大夫,帮村里人看病”。

  1972年,在经过临朐县卫生系统赤脚医生三个月的集中培训后,赵传远成了一名“赤脚医生”。此后数十年,他背着药箱的身影,频繁地出现在田间地头和农民家中。

  “他是个好人啊,瞎了一个好人啊!”

  这是一句当地的土话,意思是,可惜了这样一位品行端正、心地善良的人。在茹家村以及周边的村庄,朴实的庄户人都会用这句话来表达对赵传远去世的挽惜和不舍。

  在茹家村,记者见到了贺志花,谈起赵传远,她泪流满面。去年9月,她二哥突发脑血栓,人事不醒。家人把电话打到门诊所,赵传远骑着摩托车火速赶到,检查后,告诉她,“这个病要到镇医院,门诊所里办不了。”说完,背起她二哥就往五井镇医院跑。

  在五井镇医院,还是赵传远背着她二哥,从一楼到三楼,从三楼到一楼,从挂号到急救,从治疗到住院,忙了一天,直到其脱离危险才离开。

  让贺志花没想到的是,因为担心儿子,她77岁的老母亲也突发了脑血栓。面对又一个灾难,又是赵传远赶了过来,把老人送到医院抢救。因为年龄比较大,在抢救过来后,贺志花的母亲出现半身不遂、下不了炕、认不清人等症状。

  本来这些病应该是在医院里治疗的,但贺志花家里实在是拿不起治疗费了。为此,赵传远主动把治疗的事揽到自己身上,每天坚持到贺志花家里给老人治疗。每一次来,都会认真地检查老人的病情,并根据病情不断地调整药方和辅助治疗措施。每一次来,都会认真地帮老人擦擦脸、洗洗手。1个月后,老人的身体奇迹般地康复,能下地走路,脑子也清楚了,还能做些轻微的家务活。她拉着赵传远的手说:“赵医生啊,可亏了你啊,你的大恩大德我下辈子做牛做马也要报答啊!”赵传远慌了:“大娘,快别这样说,看到你站起来,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

  在一个多月的治疗时间里,赵传远不仅只收了900元的药钱,还给了贺志花300元钱,让她给老人买点营养品调理调理身子。

  在贺志花和记者讲述这些事时,贺志花的母亲一边流泪,一边不停地念叨着:“他把我这老婆子都治好了,自己怎么就走了呢他是好人啊!瞎了一个好人啊!”

  在赵传远的门诊所,记者见到了正在拿药的张兰英,看到赵传远看病的诊席,她边流泪边说:“一到这,就想起了赵医生,他是俺全家的救命恩人啊。”1987年的寒冬腊月,张兰英不到2个月的孩子在凌晨一点突然发高烧。早已睡下的赵传远在听到报信人说的情况后,马上跑了去,火速抢救。他用各种办法为孩子降温,一直忙到天亮。看到孩子的病情还未稳定,便把孩子抱到门诊所,紧紧守候,整整一天一夜没有合眼。孩子终于得救了。张兰英流着泪说:“孩子的这条命是赵医生给的。”

  在平安地村,记者见到了尹立华。她躺在床上,还没开口,眼圈红了。她说,自己去年春天得了肺病,厉害时喘不上气来。赵传远给她看完病,告诉她,你不要往诊所跑了,不舒服就打个电话来。从此,不论白天黑夜,只要电话一打,15里的山路,赵传远说到就到。即使是平时,赵传远也会经常到她家看看她病情怎么样了。她说:“赵医生好啊,他钱不多收,连咱一口饭都没吃过。好人哪!”

  一件件小事,一片片真情。他用自己的一片热心,温暖了每一个需要他的人。

  贺文平忘不了,晚上11点多,赵医生还给他看病拿药;73岁的马洪东忘不了,为了让他更好地养病,赵传远每天主动到他家给他看病;70多岁的井玉森忘不了,赵传远在给她看完病后,看到天黑了,又用摩托车把她送回家;张兰英忘不了,在她子宫肌瘤发病后,是赵传远送她去的医院,并给她垫付了手术费;尹相元忘不了,当看到他妹妹家家境困难时,赵传远连药费都不要;尹平忘不了,为了给他孩子治病,深更半夜,一个电话,赵传远就来了……

  “他的眼里有的只是病人,而绝不是赚钱”

  这句话,是人们对他的看法。在赵传远生前工作的诊所,记者见到了与他共事20多年的另一名乡村医生鞠永保。他告诉记者,“在赵传远的眼里有的只是病人,而绝不是赚钱。”

  赵传远所在的诊所是一家私人性质的门诊,虽然由镇医院统一管理,但所有的费用包括工资都是诊所自己负责。面对几万人的周边人口,赵传远完全可以像时下某些人一样,把人人离不开的诊所办成个“暴利”之地,或者至少弄个日子舒舒服服。然而,赵传远却没有这样做,他的眼里有的只是病人,只是农民的疾苦,而绝不是“赚钱”!

  茹家村是一个有6000多常住人口的大村,为了方便村民就医,村里开设了4家诊所。按范围划分,赵传远的诊所负责的是村里的东部。

  记者到赵传远的诊所采访时,发现正在看病的村民有一半不是村东部的,甚至还有外村的。“这里服务态度好,药费也低。”一位病人说。

  在诊所,鞠永保给记者拿出了好几摞赵传远生前开过的药方单据,里面有治感冒的,有治肠胃的,有治心脑血管的,病样众多,但药价都很低。

  记者随意抽取了两张单子,一张是去年8月份的,病人叫许会友,肠胃道方位腹痛,上面开了六种药,共计3元钱;一张是去年10月份的,病人叫马震,属于小儿感冒,上面开了四种药,也是3元钱。几摞药方单据,极少有超过20元的。

  护士李秀娟对记者说,赵传远出诊看病,从不收出诊费,也从不收看病费,病人只需付药钱。据乡亲们说,在赵传远的诊所里看病,能开一粒药的他绝不开两粒,能一天吃完见效的,他绝不开两天的。即使这样,赵传远每次给病人看完病开药时,都会问:“家里还有什么药,能用的就用上,短缺的我给你配。”或者告诉病人应该怎样从饮食、生活习惯上配合进行治疗,以便尽量地减少用药量。

  记者在赵传远家看到,简单的五间瓦房内没有任何奢侈品,最贵重的家电是一台电视机,沙发是已用了好多年的旧式沙发,一个煤炉子既用来取暖又用来做饭……

  赵传远妻子告诉记者,她丈夫身上每天都装着钱,为的是遇上哪个来看病的家里困难,他好能帮上点。据她估计,赵传远一个月的工资,有三分之一都帮家庭困难的病号垫付或支付药钱了。

  一次,春节前夕,一位病人在赶完集后,给赵传远送来亏欠的药钱。赵传远和他闲聊,问“你年货办得怎么样了。”当得知这位病人手里拿的二斤猪肉,一把芹菜,一串鞭炮和给孩子买的一双新鞋就是全部的年货后。他不仅没要那位病人还他的药钱,还从口袋里掏出30元钱给了他。

  赵传远的同事谭金苓说,为了在治好病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给乡亲们省钱,赵传远自己建立了一个大的病例档案,上面详细记录了每个找他看病的病人的身体状况。如果某个病人来找他看病,他都会根据病人的综合情况来开药方。“为的就是使药快起作用,让病人少花钱。”

  为了方便乡亲们看病,赵传远还在诊所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于是,乡亲们不用再担心,晚上犯了病怎么办。

  2009年12月14日晚,轮到赵传远值夜班,在下午打完点滴后,他坚持到了诊所。妻子不让他去,说“你心脏病都这么严重了,还是在家休息一个晚上吧。”赵传远说:“现在得流感的这么多,都需要拿药,我不去值班,他们怎么办。”这是赵传远留给亲人的最后一句话。

  晚上11点,村民贺文平因为牙疼到诊所拿药。赵传远和他说:“最近得感冒的比较多,自己一定要注意。”这是人们所知道的,赵传远留在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

  15日凌晨,一位普通的乡村医生,因为心脏病突发,倒在了自己工作的岗位上,再也没有起来。

  出殡这一天,6000多名乡亲父老在寒风中,扶老携幼,呜咽着为他送行……伤痛如山,思念如水。(付生)
责任编辑:张勇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