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基本就绪,并没有搁浅,目前已经报国务院审定。”1月12日,在2010年卫生部首次例行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上,卫生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邓海华对连日来传得沸沸扬扬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搁浅”一事作出了公开澄清。邓海华表示,恰恰相反,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去年12月已经基本就绪,而不是“搁浅”。
改革方案即将出台
此前,有消息称,本应该在2009年底出台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由于全国不同地区的公立医院复杂的权属关系以及随之而来的补偿机制不到位,不得不向后延期。对此,邓海华予以了反驳。他表示,2009年12月22日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审议了公立医院改革方案和试点城市的名单,已经原则上通过了这个方案和试点城市名单,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对于社会各界的猜疑,邓海华表示,公立医院的改革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一个最为敏感的问题,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它事关重大,关系到每个人看病就医的问题,必须经过反反复复多方面的研究、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才能制定出来。所以“它的发布可能会比一般的医改文件要复杂一些,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原则推进,但这并不意味着会推迟”。
“搁浅说”仍有市场
“搁浅说”之所以盛传,对于业内人士来说,并不意外。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一名行政人员就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直言不讳:“公立医院改革,很简单,给钱!中央不给钱,却要医院降药价、检查费,医院收入哪里来,没收入怎么养家糊口,医生护士的工资、奖金怎么办?”他表示,就是因为不知道哪些能改,哪些不能改,所以才讨论个没完。
据了解,目前,全国大多数的国有医疗机构服务经营的收入渠道有3个:政府财政补贴、医疗服务收费、药品经营差价和大型设备检查收费,那么,在财政补偿不足的情况下,医院只能是靠药品批零差价和大型设备收费来补偿。
瑞金医院发展部一位不愿意具名的主任则指出:“利益分割或许是牵制各方动作的主因。”他认为,公立医院改革中的有些想法,涉及的问题相当很复杂,实现起来需要克服很多障碍。比如“医药分开”,出厂价为50元的药,经由药厂两次转手卖给总医药和医院后,最终到消费者手里可能已经涨到120元,翻了好几倍。一旦改革,将会触动各方的利益。(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