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企业联盟”催生集群创新 “校企对接”破解人才紧缺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1月15日09:41
  “企业联盟”催生集群创新 “校企对接”破解人才紧缺

  国际金融危机下济南软件业异军突起的启示

  新华网济南1月15日电(记者王志、袁军宝)以市场和技术协作为导向创立“企业联盟”,让中小企业“抱团”闯市场做出“大产业”;“校企对接”工程既破解软件人才紧缺,又促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政府建设公共技术平台,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吸引大批海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落户。

  近年来,济南市大力扶持软件产业发展,通过创新“企业联盟”协作平台,催生集群式创新,通过“校企对接”战略破解专业人才紧缺难题。2009年,济南市软件服务业收入和软件出口同比增长均超过20%,在金融危机“寒冬”中异军突起。

  “企业联盟”催生集群创新 “小企业”做出“大产业”

  与美国、印度等国IT企业相比,目前我国大多数软件企业规模较小,实力偏弱,市场开拓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竞争力。

  2007年,全国第一个可视化电厂管理系统在山东费县电厂投入使用,小到一个阀门的生产厂家大到发电机的技术参数,都可通过三维动画直观体现,实现“数字化”管理调度。负责开发这个包含100多个子系统软件大项目的山东山大电力技术有限公司,虽是一家只擅长视频监控的小软件公司,但背后支持它的却是拥有42家同行业成员的齐鲁软件园电力软件企业联盟。

  济南高新区的齐鲁软件园聚集了全市90%以上的软件企业,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2006年在这里落户。以市场和技术协作为导向创立的多个“企业联盟”,成为齐鲁软件园最活跃的组织形式。

  联盟成员山东康威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姜理远说,联盟按照平等、互助、互惠原则,自愿组成非独立法人和非营利性的合作联合体,由会员代表大会共同决策,各企业按各自优势实行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共同分享大订单。

  从单纯市场合作到统一软件产品接口,从设计单个软件到协同开发整套解决方案,电力联盟实现产品和技术互补,产品涉及发电生产自动化、电网调度自动化、电力企业管理等所有电力领域,形成完整的自主创新链条

  园区软件企业戈尔特西斯加拿大有限公司副总裁郭建峰说:“企业联盟就是一艘虚拟的"航母",每家企业都成为联盟的一个部门,分块负责产品开发。企业间关系由竞争变为合作,更容易拿到订单,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都大大增强,实现多赢。”

  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管理委员会企业服务部部长傅瑞霞介绍,采取同类“合纵连横”,目前齐鲁软件园已形成电力软件、国际合作、交通运输等八大企业联盟,几年来外包出口增长率均在50%以上,仅电力联盟年销售收入就达30亿元。2009年,园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89.8亿元,软件外包出口8200万美元,同比增长均超过20%。

  校企对接破解人才紧缺 公共平台提供科技支撑

  “软件企业最缺的就是中高级专业人才,有时拿到"大单子"也找不到人做。”专门从事对日软件外包的NEC软件(济南)有限公司管理部经理孙秋亮告诉记者,人才紧缺已成为我国软件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济南市信息产业局副局长孙志忠介绍,依托山东高校较多的优势,济南软件企业实施“校企对接”工程,通过签订培养协议,与济南39所高等院校、60余所社会培训机构建立人才合作培养关系,在高校设立特色班、定制班,每年定向化培养信息技术人才超过5万人。

  如齐鲁软件园电力联盟与山东大学齐鲁软件学院合作,在学院本科生中设立电力软件专业方向,每年培养大学生100多名,既解决企业求贤若渴的困境,又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为缓解国际化软件外包人才紧缺问题,济南市还积极聘请日本IT退休工程师来济工作。2008年,国内唯一一家“中日IT桥梁工程师交流示范基地”在济南落户,目前与基地签约的桥梁工程师有50多人。同时,通过互联网招聘、人才中介等渠道,济南市为企业成功引进1000多名中高端人才。

  软件开发、测试等技术支撑平台,是软件企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传统方式需要各公司单独投资建立,一次性投入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成本高昂,利用效率低。齐鲁软件园采取集中建设方式,投资6000多万元建立公共技术支撑平台,以预约方式为企业提供免费使用。

  山东泰华电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马述杰告诉记者,政府出资建立公共技术平台,解决了单个中小企业难以负担的高投入问题,既降低了开发成本,又提高了开发水平。

  据了解,截至目前,齐鲁软件园公共技术平台资产近2亿元,已为350多家企业提供免费技术支持,各平台利用率在70%以上,对外包高端产品研发和企业孵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策扶持产生“集聚效应” 危机中异军突起

  为支持高新软件产业发展,济南市出台多项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形成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在“寒冬”中实现异军突起。

  孙志忠介绍,自2006年以来,济南市每年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软件产业发展。具体包括:对软件产品出口按增量给予奖励;对国际认证和软件外包人才培训给予补贴;对带资金、带项目在济南落户的企业给予50万-3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和领军人才30万-100万元安家费;支持软件企业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贷款贴息等。

  为扶持软件外包出口,济南市还建立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出口“绿色通道”,企业报关手续由海关、邮局全程代办,一笔外包出口业务从合同登记、报关、结汇到退税,不到10天就可办结,大大缩短报关时间。

  良好投资的环境吸引一大批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入驻济南,形成“集聚效应”。2007年底,世界晶体振荡器巨头美国百利通公司从国内十几个城市中敲定在济南投资建厂,总投资超过1亿美元,一期工程目前已建成投产。日本著名软件企业NEC公司也将开发基地建在济南,目前济南员工已达800人,软件出口超过1000万美元。

  目前,济南软件企业已发展到近800家,形成中间件软件、软件出口外包、动漫游戏等六大领域1800种产品,其中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有3家,千万元以上企业达150家。

  尽管遭遇金融危机“严冬”,2009年济南市软件产业仍保持迅猛发展势头,全市实现软件服务业收入435亿元,同比增长约24%;软件出口1亿美元,同比增长24%。

  济南市规划,到2012年济南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将实现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年均增长30%,全力打造“中国软件名城”。
责任编辑:刘晓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