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晚开始本报记者驻守武警总医院等待前方人员的电话连线——
17小时中国医疗队救助百余灾民
从地震发生到今天上午9点,海地在战栗和伤痛中度过了艰难的52个小时。
昨天16时,中国救援队顺利抵达海地,迅速在当地展开救援,截至今天上午9点,我医疗分队已救助当地110余名受伤群众。
从昨天开始,本报记者一直驻守武警总医院,全程“见证”了医疗分队抵达海地后的17小时紧急救援。
记者探访
在武警总医院行政楼的3层宣传科的办公室里,经常能传出大声说话的声音,原来这里就是与中国国家救援队医疗分队保持联系的地方。
因为国家救援队医疗分队就是由武警总医院组成的,所以,每次出去执行救援任务,都会有专门的人与前方联系。
这次远赴海地是医疗队跟随国家救援队奔赴最远的地方。从1月13日晚上8点30分,武警总医院医疗分队奔赴海地以后,宣传科的吴敏干事就一直住在办公室里,而从1月14日早上8点起,记者也陪伴在此。
由于通讯不畅,往往需要前方电话打过来,每通过一次电话,吴敏干事就会约定下次的通话时间。
14日
(当地时间2:27)
抵达海地立刻兵分两路
“我们已经抵达了太子港机场。”北京时间14日16时27分,在武警总医院从早上开始已经等待8个多小时的工作人员和记者首次听到了从国家救援队医疗分队传回来的消息。
医疗分队队长侯世科指出,下了飞机之后国家救援队立即分为了两组人马,一组前往联合国设在当地的应急办公室报到并参加联合国例行协调会,然后领取具体的救援任务。
而剩下的人马则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卸载物资,另一部分前往灾难现场救援,而目前在海地现场救援我国维和部队压埋人员的是美国救援队。
(当地时间5:30)
营地建立野战医院暂未启用
医疗分队侯世科队长在电话里说,救援队的营地已经建起,距离机场大概是三五分钟的路程,与我国当地的维和部队的营地相邻。
目前,国家救援队医疗分队带着搜救犬和一台重型搜救设备已到达联合国总部大楼现场,侯世科队长在现场勘察。
另外,由于是凌晨,天色还比较黑暗,而当地的天气也为阴天,虽然并没有下雨,但空气潮湿,能见度很低,所以队员们在机场附近并未看到灾民,帐篷式野战医院也还未启用。
(当地时间7:00)
队员轮换勘察见惨状心里沉甸甸
武警总医院接到从海地传回的消息,据返回营地的医疗队队员介绍,他们目前刚刚返回营地,然后换另外一批队员到现场勘察。因为需要长时间进行搜救,所以队员们需要轮番上阵。
因为天已经亮了,所以,队员们看到街上躺着十几具裹着尸袋的尸体。“看着这样的场景,心里觉得沉甸甸的。”
新闻链接
医疗分队副队长樊毫军介绍最新的救援情况称,“医疗队15名队员是这样分工的,第一组是组织协调组,3个人负责前期踩点,查看被埋压人员的情况。第二组是救助组,每一个救助组跟随一个搜救组,走到哪里救到哪里。”
15日
(当地时间15:00)
海地总理礼宾官前往感谢中国援助
海地总理礼宾官赶到中国医疗救助点,他握着来自武警总医院的医生的手,感慨地说:“感谢中国国家救援队,你们是第一支来总理府进行人道主义救助的救援队”。
(当地时间20:00)
已救治当地居民110多人
截至北京时间早上9点,中国国家救援队从抵达太子港展开救援开始,已经紧急战斗了17个小时,建立的医疗点已救治当地居民110多人。
据介绍,截至目前,武警总医院赴海地国家救援医疗分队开设第一个流动医疗点,已为110多名受伤的灾民提供医疗救助。
精心洗消、包扎伤口、发放药物,截至目前,医疗队员共为110余名受伤灾民提供救治,其中50多人为头部、四肢伤口开放性感染。
医疗队员谈灾情
最大难题面临缺医少药
太子港发生地震灾害后,灾民们面对的困境不仅仅是缺少水和食物,更大的难题是缺医少药。
由于当地没有医院,只有一两家私人诊所,震后也已关闭,所以很多外伤病人只能用从废墟里找到的脏纸或破布敷在流血的伤口上,不少暴露着骨碴的伤口在高温天气中很快发炎肿胀。
武警总医院骨科医生姜川已经是第7次执行国际救援任务的老队员,当他面对一个脚趾被砸掉、腿部开放性骨折的伤员时,不由吸了一口凉气,他小心翼翼地处理好伤口,打好绷带。
另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更让人揪心,首席医疗官、武警总医院眼科专家侯世科最初是看到他肿胀的双眼,诊疗时才发现孩子的右耳仅残存半只,身上更是伤痕累累。
中国医生受到当地群众、总理府人员和志愿者的一致好评。有的灾民刚刚离开医疗点,就又折返回来,由于无家可归,中国医生臂上的红十字给了他们生活的希望。
文/记者王敬霞通讯员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