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跃峰 田豆豆 李 刚
不久前,云南省某市的一个统计数字让省委书记白恩培震惊,这个市一年接待的上级检查评比达400多次。而相应的一个数字是,这个市组织到县里的检查也有100多次。
“难道我们还不清楚吗?有多少检查组真正了解了情况?有多少检查组真正能到现场看看?有多少检查组能在没有基层领导陪同下直接听取群众的意见?”白恩培对泛滥的检查评比深恶痛绝。
为改变这种状况,云南省日前发出通知,要求严控和规范检查考核评比达标表彰活动,除法律、法规规定和中央及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的检查考核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外,其他检查考核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一律暂停。
年终岁尾,会议总结多,检查评比多,达标表彰多,这样的“年关综合征”当然不唯云南独有。去年以来,清理、整顿、精简、压缩成为很多地方的集体行动,与往年相比,力度更大。
治标:各地纷纷“亮剑”,直指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
全国各地的检查评比活动到底有多少——这恐怕是个挑战想象力的数字。
去年12月初召开的全国党群等系统清理规范评比达标表彰工作联席会议传出信息:2009年以来,经过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国清理规范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实现预期目标。全国各级党委、人大、政协和法院、检察院等系统共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项目75589个,撤销73726个,撤销率达到97.54%,其中市(地)级所有项目全部撤销。据统计,清理后每年可节约资金约26.5亿元。
对于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检查评比活动,各地纷纷“亮剑”。
山西省最近对申报的789个评比达标表彰项目,拟撤销748项,占总数的94.8%;拟保留41项,占总数的5.2%。其中,省本级部门和单位申报的153个项目拟撤销112个,11个市申报的636个项目拟全部撤销。
去年12月14日,湖北省上报的拟保留项目得到中央清理工作联席会议审核通过,全省清理出的2216项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仅保留63项。撤销这些项目,可减少资金使用4252万元。
广东省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和规范各种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严控各类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原有的348个各类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共撤销304个;省直、广州及深圳市直党政机关的内设机构及地级市党政机关等,一律不得举办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同时要求将各类评先评优表彰活动逐步以公务员正常考核代替。
除此之外,很多地方对于会议、讲话也提出限制性规定。比如广东省提出,书记省长讲话不超过一个半小时,其他领导同志的讲话不超过1个小时。各种会议一律不发纪念品。严格控制会议地点,全省性会议一般安排在广州市举行。江苏省要求,省级机关部门召开的全省性工作会议,原则上每年不超过1次。内容相同或相近的会议尽可能合并召开,参会对象相同或相互交叉的会议应套开或连续召开。
湖北省随县新街镇办公室主任王彬感觉到了变化。以前这个时候,她总是泡在文山会海里,今年却“清闲”了很多。“会变少了,材料也变短了,终于能静下心来,好好琢磨琢磨乡镇经济发展的重点问题了。”
随县是新中国最年轻的县,去年7月29日才刚刚成立。新人新事新作风,随县不因循各种“惯例”,从源头就控制了各种会议的数量和规模。尽管新县成立,百业待兴,可至今全县范围的会议只开了3次,部门召开的大型会议,也只有4个。而整天埋头“写材料”的王彬最有感触的是,现在会议材料、上级来检查时的汇报材料,一下子从过去动辄上万字精简到了千把字。
检查评比少了,山东呱呱鸭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经理李涛也感到轻松了很多。
“往年这个时候,一周至少接待三五批检查团。检查人员一般上午10点半来到企业,蜻蜓点水查看一番,便到了午饭时间。中午陪完喝酒,我已是晕晕乎乎,下午什么事都没法干。”去年,上级检查项目一下子减少许多,公司招待费从十五六万元降到2万元。
在山东,感到“一身轻松”的可不止李涛一人。从去年2月份开始,山东省全面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截至目前,17个地市、40家省直部门单位共清理各种评比达标表彰项目3418项,保留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且不增加基层负担的项目71项,撤销3347项,总撤销率97.92%。
对比才能发现问题:清理前,山东每个评选周期需要经费11997万元,其中财政拨款9430万元。规范后,可减少经费开支9687万元,其中减少财政经费支出7140万元。
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镇长李景东一个明显的感觉是,镇办食堂生意没有以前红火了。“沙沟镇是薛城区经济基础最差的乡镇之一,年税收仅300万元,而往年招待各级检查团所需费用达20多万元。”检查评比项目清理后,沙沟镇的接待任务明显减少。为数不多的检查人员,严格按照四菜一汤标准吃工作餐,严禁饮酒。“半年下来,原本红红火火的镇办食堂,生意变得冷冷清清。镇政府只得给承包人每月发放1200元工资,劝其继续经营,以解决值班人员的吃饭问题。”
治本:转变政府职能,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方能根治“年关综合征”
“年关综合征”当然不是什么“新病”,虽然年年都在治,但很多地方还是年年会犯。
“检查评比活动过多过滥,究其根本,是‘五观不正’的表现。”广东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朱明国提出他的看法:“一是宗旨观不正,弄虚作假成风;二是学习观不实,形式主义蔓延;三是事业观不纯,官僚主义盛行;四是得益观不当,基层负担繁重;五是纪律观不强,歪风邪气滋生。”
过分热衷搞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助长不正之风,阻碍科学发展,必须痛下决心根治。这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问题在于,怎样走出边清理边反弹的怪圈?
以湖北省为例,早在2005年7月,省里就成立了“清理办”,专门负责清理各项检查、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清理的原则是: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明文要求的,省委、省政府主办的项目,予以保留;保留项目中内容相近的予以合并;周期为3至5年的项目和系统内部确因工作需要的评先评优项目,临时报省委、省政府审批;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一律予以撤销。
到2006年底,全省共清理出各种检查评比达标表彰活动9515项,撤销6179项,撤销率为64.9%。其中省直112个单位共清理出746项,保留204项,除64项改作临时报批外,其他项目均撤销或合并。
其后,湖北省又不止一次组织“回头看”和“再筛查”。但在有的地方和部门,检查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过多过滥问题仍时有反弹。比如,某省直机关在2006年第一次清理后仅保留3项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可到今年再次申报时,却又多“冒出”5个新项目。对这种现象,湖北省不“手软”,至去年9月,全省共清理出各种评比达标表彰活动项目2216项,涉及金额约6133万元。湖北省一下把2000多个项目“砍”成了63项,撤销率达97%,减少资金4252万元,占总金额的69%。
“清理评比达标表彰工作,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湖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黄先耀说。湖北省明确要求,把中央清理办批复的保留项目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公示,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监督;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审计等部门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对未经批准擅自举办各种检查、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将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薛城区委书记岳德川的看法是,从根本上治理乱检查、乱评比,关键是让各级部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有的部门不是站在谋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自身利益出发,通过检查评比显示其存在价值,千万要不得。”
薛城区已经在制度层面作出了初步探索。26个部门清理31个检查评比项目,同时压缩公务支出,每人每年定额700元,每辆公务车每年定额1万元,从经费上防止检查评比过多过滥,减轻基层负担。同时,对各镇街考核采取删繁就简的办法,每季度仅动态考核一次。在指标设置上,主要考核重点项目建设、税收收入、人均收入等经济工作。考核中,采取调阅统计数据、委托问卷调查等方式,尽量减少现场考察,增加群众参与机会,保证考核结果客观公正。
当然,必要的检查评比还是应当保留,不过,有人指出,在检查评比的“方法论”上需要变一变,检查要多到群众中去,评比听听群众的评议,把打分权交给人民群众。
最近,河北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群众评议机关作风活动。104个省级机关成为被评议单位,参加评议的人员包括社会各界的代表共计1.6万人。类似这样的活动此前在江苏等地也陆续尝试过,社会反响不错。既然省级机关都可以让群众评议,那么,县级、乡级的机关部门更有条件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