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专家:让农民用土地换城市户口和住房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0年01月21日13:24
  中国日报网消息:据经济参考报消息,怎样推进城市化,王建认为,应当分成存量与增量这两个城市化阶段,并且必须以大都市圈为主导方向。

  存量是指已经常年在城市打工的1.2亿农民工。“先存量”的含义就是先把这部分已经稳定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及其他们的家庭,转换成城市人口。如果按照农村家庭每户4人的平均标准计算,扣除已经长期稳定在城市生活的2000万农村人口,这1亿农民工及其他们的家庭进城,就可以增加4亿城市人口,从而使中国的城市化率从目前的34%提升到64%。如果把生活在城郊的4000万农村人口也考虑进去,城市化率还可以上升到67.5%。

  “先存量”的另一层含义,是指必须对现有的城市土地利用空间进行大规模调整。一方面,中国的可用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严重浪费,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现有城市的容积率过低,从城市建筑面积与城市建成区相比的“城市毛容积率”看,日本的大城市是2,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分别是1.2和1.6,而在中国大陆,即便是高层建筑最多的上海也只有0.8,到2007年底全国平均只有0.5。如果有4.4亿农村人口进城定居,就等于中国的城市人口要增加1倍,按照目前的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就需要再占6000万亩耕地,而这还没有到头,因为中国的人口高峰是在2030年,中国要走向现代化,城市化率还应继续提升到90%,就是还要再增加4亿城市人口,还要再占6000万亩耕地,这是中国的国情所不能承受的。所以,必须把中国城市的容积率普遍提升到2以上,才能在城市新占耕地面积有限增加的前提下完成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必须与原有城市围绕提升容积率的改造平行推进。

  他指出,农民进城转变为城市居民,在农村占有的宅基地和承包田就必须交出,这样就可以增加继续留在农村的农业劳动力的人均耕地占用量,从而提高他们的财富水平,使中国的“三农”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农民进城需要住房和社保这两项基本保障,所以国家应以进城农民交出宅基地和承包地为交换条件,为他们提供这两项基本保障,这种“二换二”的模式将把大规模城市化和农村的“新土改”有机联系起来,即在农村中最先允许自由流动的土地,是进城农民交出的土地。

  有些人担心,如果中国展开大规模城市化进程,让大量农民进入城市,会形成类似东南亚和拉美地区那样的大规模城市贫民居住区,即“贫民窟”,这将极大地破坏中国目前的良好城市形象。这种担心虽有道理却无必要。东南亚和拉美地区大规模贫民窟形成的原因是,在这些地区都普遍缺乏资本,所以城市资本无法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在农村发生的豪强兼并土地,又把大量农民驱赶到城市,所以在城市边缘地带聚集了大量贫困人口,形成贫民窟。但是中国不存在资本不足问题,目前仅银行存差就高达19万亿元,只要做法得当,就可以产生现实的生产力与消费力。

  增量城市化就是在解决现有农民工的进城问题后,后续的4亿农民进城问题。这里面包括两方面事情,一是乡镇企业向城市集中,二是构建大都市圈。

  如果在乡镇企业中有1亿劳动力是来自于当地的农民工,乡镇企业进城就可以带动他们及其家庭共4亿人进城,中国的城市化率就可以上升到90%了。中国的增量城市化应该比存量城市化的步子慢一些,但在条件成熟的地方,例如在沿海许多发达地区由于城市和乡村高度混合,已经分不清哪里是城,哪里是乡,在这些地区就可以使存量与增量城市化同步进行。

  增量城市化的第二重含义,是通过政府规划使原有城市改造、扩容与新增城市建设,引导中国的城市化向建设大都市圈方向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必须以建设大都市圈为方向,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这个国情就是,中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平原面积仅占12%,所以人均平原面积与日本这样的国土面积狭窄国家相差不大。由于城市化只能在平原地区展开,而坡度在8%以下的优质农田90%也集中在中国东、中部平原,因此本着“先吃饭、后建设”的原则,就必须用高度集约的用地方式搞中国的城市化建设。我在以前的研究中有过一个测算:由于中国人口规模大,不可能向日本那样大量进口粮食,腾出本国耕地来搞城市化,所以在城市化过程中就必须保留比日本更多的耕地,如此算下来,中国的城市人均占地面积 , 大 约 比日本还要低15~20%,大约是125平方米/人,这是按照到2030年中国有15亿人口,其中12亿人在城市测算的。

  王建认为,大都市圈模式能够最集约地利用土地主要是两方面原因。第一是大城市比中、小城市的单位土地经济产出量与人口容纳量要高出十几甚至几十倍。第二是都市圈模式的核心含义是,之所以被称之为“圈”,就是因为在这个圈内有着一套完整的产业体系,由此独立于其他地区和其他都市圈。由于都市圈内的产业都分布在距离都市圈中心100~120公里的“1小时”交通半径内,就可以大幅度减少交通用地。例如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的交通人均占地只有115平方米,而美国却高达1500平方米。从我国看,2003年以来城市人均占地面积达到210平方米,其中交通占地约人均80平方米,且交通占地面积的增速是城市人均占地面积增速的一倍以上,以这样的速度发展,中国的城市人口达到8.5亿的时候,就会因为再占地就保不了吃饭而搞不下去了。所以,中国必须采取大都市圈模式,才能将城市化进程推进到底。

  从本质上讲,都市圈模式是市场发展的要求,日本战后搞的四次国土规划,都是提出的“反都市圈”政策,但是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仍然形成了三大都市圈,可见市场的力量大过政府。但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由政府用好的规划来推动都市圈建设,都市圈的形成就可以“事半功倍”。对中国来说,由于有城市化严重滞后这个现实,在未来的20年间要新增8亿以上城市人口,而现在只有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初具都市圈雏形,相比中国在未来将会在沿海与内地出现的20多个大都市圈,就更需要政府做好城市发展规划,引导中国的城市化有序进行。
责任编辑:刘晓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