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江苏睢宁1月23日电 人民网、人民日报政文部联合主办,江苏省睢宁县委、县政府承办的“第一届地方新政论坛——互联网时代执政能力建设”今天在睢宁召开。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所长助理、研究员陈红太在今天下午的研讨会上发表题为“谈地方新政的动力和可持续问题”的演讲。陈红太表示,改革开放时代、制度的创新等是地方新政创新的动力,而优先考虑满足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是地方新政创新可持续的基本需求。
以下为演讲全文:
一、如何理解地方新政的动力?
根据我对地方新政的调研,动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改革开放时代制度创新的大势使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对制度创新提出的需求;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有信仰和追求、坚守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操守、敢于负责和担当、敢于探路和实践;还有从管理的角度为使效益常态化而推出的新政。最根本的动力是保持革命精神的领导干部对现代化建设提出的变革需求的积极回应、担当、负责和敢于实践。
1、改革开放时代,制度创新是大势使然。十七大报告对改革开放新时期总结了三个特征: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标志是与时俱进。实际还有一个特征:最本质特征是制度创新。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制度创新的过程,创立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规范新制度的过程。改革就必然创新。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逻辑和本质特征。
2、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以及维护稳定和公共安全等需要都对现有体制机制提出各种变革的需求,这是任何地方都无法回避和面临的发展和改革的客观压力。地方新政就是对这种需求和压力的回应。这种回应呈现两种情况:顺应需要和迫不得已。比如地方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就是顺应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与社会和人的发展以及环境资源保护等等发展的不协调、不平衡,公共服务缺位,突发或频发的卫生、食品、生产、维稳等公共安全事件等对政府职能提出新要求,回应这些需求就必须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并在体制机制上做出调整和改革。但许多新政的成功个案是出于迫不得已,属于被动型的制度创新。
3、理想信念和政治组织制度优势成为我国各地推进民主法治化制度创新或新政的独有动力。一批超越自身权力和利益、保持共产党人操守和党性的地方领导干部,顺应时代需求和发展大势,从人民的利益和需要出发,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积极作为、敢于担当和探索,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独有的由信仰和责任形成的改革和创新动力。四川、江苏、广东、浙江、湖南等地的新政都带有这个特点。如干部选任的民主化改革,服务和法治政府建设、基层的民主化制度创新;比如新疆阿勒泰、湖南浏阳、浙江慈溪等地干部家庭财产申报制等等,都带有鲜明特征。
4、一些地方发展水平达到了一定程度,经过对管理和服务的成本和效益分析,权衡利弊,地方财政不仅足可以支撑这项改革,而且通过改革还可以实现效益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如成都武侯、杭州的公车改革等属于这种类型。
二、如何实现地方新政的可持续?
我在调研中有五点体会:借鉴别人的经验要与本地实际与发展需要相结合;优先考虑满足现代化建设提出的制度创新要求;致力于基本制度框架内的制度完善和发展;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新政文化的培育;得到上级和媒体重视并得以推广或宣传。相反,脱离当地实际发展水平和主客观条件、照抄照搬别人的模式,脱离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权实现和保障需要、或为了升官进步突出个人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往往“人存政存、人走政息”,都不可持续。
1、对于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和地区,走符合本地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的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处于后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特别有借鉴意义和价值,并且制度模仿和移植不需花制度创新那样多的成本。但发展中国家制度移植的经验证明,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效果往往是不好的。
2、地方制度创新或新政最值得提倡的和最可能持续的,是那些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五化”进程中的有关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环保——“五大建设”中对制度体制提出的变革和创新要求,尤其是要优先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科学发展对体制机制和制度规范提出的变革和创新要求。从保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公共安全、提高执政能力和完善政府服务和管理职能、满足民众对民生和民权的需要的制度创新和新政,就一定能够可持续。
3、制度创新有两种路径,一是体制内的制度资源的盘活、开发利用以及基本制度实现形式的丰富和发展;一是超越体制框架的增量尝试。但无论哪一种创新路径,都往往与现有制度和规范发生调适、紧张甚至冲突关系。如何处理好制度衔接和制度冲突之间的关系,也是地方新政能否可持续的重要因素。总的原则是,只要制度创新和新政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权实现和保障的需要,无论属于那种制度创新的路径,从长远的观点来看,都能够得到党和人民的支持和认可。改革创新的过程就是要突破现有的已不适应或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制度规范的过程。对于与现有制度规范相冲突的创新实践,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正确的加以总结推广,实验效果不好的就及时改正过来。
4、各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经验还证明,一种制度创新能否可持续,不仅与符合实际情况以及现实的需要有关,更与制度的科学设计和新政文化的培育与形成有关。科学的制度设计不是面面俱到的举列并加以规范,而是针对问题的症结推出刀刀见血、人见人服的系统的制度规范、方法和实施程序。只有把文本的制度规范,内化为干部和群众的心理秩序和自觉的行动,制度化的新政就不会因当地领导人的变化而变化,“人存政存、人走政息”的弊端必能克服,制度化的新政也一定能够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