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元聪通讯员丽娜凡顺)“同一作品里,一字根据意境不同常有多种写法,有的多达百种,这就是甲骨文的魅力。”昨日,家住洪山劝业场社区的李监平,向记者展示了精心书写的小篆和甲骨文字画。
73岁的老李,是武汉塑料集团公司的退休工程师,自幼爱好书法,写小篆已有20年。2003年,他在电视上看到刻有甲骨文的贝壳,一下子激起对这些神秘符号的兴趣。
每个月,老李把千元退休费都用来买工具书,资料都翻烂了。“我欣赏那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但"看"字的写法始终查不到。”为此,老李花2年跑遍各大图书城、古玩城,最后,武大图书馆一名工作人员被其执著感动,将香港一位专家介绍给他,“看”字的写法才终于得到解答。
如今,李老对甲骨文也算火眼金睛,尽管一字写法多样,仍能一眼看出错误。一次书画展中,他看到“咏梅”两字不对,委婉地提醒作者多斟酌。第二天,这幅画就撤了。
“埃及的楔形文字、古巴比伦文字如今都慢慢消失了。”老李说,希望当下年轻人能将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通讯员陈璐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