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鹤健教授在工作中 |
博导玩泥巴玩出中国第一
感动候选人15朱鹤健
N本报记者张志宏潇璇苏燕梅实习生陈品洪文/图
在国内,福建师大朱鹤健教授第一个写书介绍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制,广受同行好评;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农业中,给农民带来不菲的收入
【感动缘起】
很多人对脏兮兮的泥巴避之唯恐不及,而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朱鹤健教授却对泥巴情有独钟。他把“玩泥巴”当作一生的职业,还玩出了成就。去年,他被中国地理学会授予“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也成为福建地理科学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在马平镇和长汀县村民的眼里,朱老是他们的“财神”。朱老在这两个县建立了两个博士点,他提出耦合理论和技术体系,从时间和空间上实现生态最佳融合,他的研究成果使得土地收入提高2~4倍,当地村民因此增产增收。
在学生心中,朱老是位宽厚仁爱的长者。他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发展前景,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之一。
【感动特写】
分镜头一
他远赴非洲一年多,研究土壤;他写书介绍了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制,被认为是中国学者撰写世界土壤地理专著的第一人。
1973—1974年,国家派朱鹤健到非洲塞拉利昂共和国考察一年多,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收集泥土的样本,外行的人,还以为他在“玩泥巴”。
他研究的是红泥巴,学术上叫做红壤。在非洲期间,他利用英国学者提供的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图件与调查资料,研究了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在红壤的应用,写出塞拉利昂季节性沼泽区土壤调查报告。随后朱老写出《世界土壤地理》,全面介绍了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制及其在世界各地的应用,该书出版后,被同行广为应用,并被认为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有关世界土壤地理专著,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分镜头二
他在马平镇和长汀县建立了两个博士点,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当地农民传统的农作方法进行有机融合,当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值近两倍。
朱老提出了农业资源系统的耦合理念,简单地说就是把作物的生长周期和生长环境和其他畜牧业有机融合起来,寻找并利用它们最佳的契合点,让它们产生最佳的产值和效益。
从2000年开始,朱老指导漳浦县马平镇着手制订规划,根据农业系统耦合的原理,引入蜂、牧草、牛、食用菌等物种,丰富了原有较简单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
福建属于丘陵地带,山坡众多,朱老利用山坡的特点,海拔从高到低依次利用发展。山坡高处种树林,山坡低处种果树和牧草,低洼处开田种水稻。
就连田间的水塘河流,朱老也详细地进行了规划,水面上发展养鸭业、池塘或河水的浅层架设水网箱发展养殖业、深层水发展放养业。随着农业系统耦合的建立,大大地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
自从2000年实践以来,马平镇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16%,是此前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值的近两倍。
分镜头三
朱老的学生说:老师从不张扬,总是润物于无声。他对学生的生活很关心,细致到吃穿用等具体细节上,逢年过节,不是我们先给老师送礼物,倒是他送东西给我们。
说起自己的老师,林惠花声音有点哽咽,“当时我在学习期间结婚,又生小孩,当中遇到很多困难,我曾经想过放弃学业,幸亏老师一直在鼓励我,就像父亲一样在生活上给我很多的帮助,让我拥有了勇气挺了过来。”不仅是对她,林惠花说,就在去年有一个小师弟结婚,家里比较困难,得知消息后,朱老师就收拾自己家未用的生活用品,拎了一大包亲自送过去。而朱老师自己生活却很朴素,主张东西够用就行。
为了和学生们更好地沟通交流,朱老师好学新事物,每逢节日都会给学生们发上电子邮件,一个也不落下。去年圣诞节还没到,学生们就收到朱老师寄来的明信片。上面还写着新一年的计划:加强锻炼,继续为学生服务。
如今已经79岁高龄的朱老,在2004年9月退休后,又返聘博士生导师,讲授两门课程至今,执教56年。朱老曾经说过:“我曾有过这样的心情表述:奋蹄催鞭急,育人盼腾骧,耕耘忙作乐,只为桃李芳。
每见一批批学生毕业,就像农夫喜见丰收一样,策励我再作耕耘。如今步入老年,依然眷恋讲坛,醉心教学,有人不甚理解,诚是犹记擎桅杆,后生好远航。这都出于爱学生、爱教育之心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