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国字号黑色产业链 球员砸15万就能进国足
新快报讯 教练、球员们为了一个“国家队”名额挤得头破血流,难道,他们真那么渴望为国效力吗?非也。真正的答案是,更大的利益驱使他们必须换上这身绣着国旗的“马甲”!
国字号就是未来饭票
很多俱乐部选拔主帅时大都表示“在国字号干过的优先”,如此情结让国字号教练的市场更为广阔,更多人开始为了美好未来进行投资。一名曾供职国青的教练说得好,“去国字号,不管主帅还是助教,都是今后从业的通行证,就是质量最好的饭票!所以,每个人都会动用一切可能的关系,挤进象牙塔。”
想要“饭票”得先投资
想拥有“饭票”,当然得付出代价。2009年2月底进行的国字号教练竞聘,有人提着大包小包挨门走关系,完全不顾天寒地冻在门外守候2小时。后来,一位教练在饭桌上对自己的哥们说,“以后(队伍)就是咱们的了,如果不在这干,哥几个一起到俱乐部挣钱。咱们现在是镀金,以后不愁没人要。”
投资成本靠球员收回
获得“饭票”既是投资,就必然讲究产出。为了挤进国字号,教练动用的血本可能远远超过收入,亏损如何弥补?最好的方式当然是贩卖“国字号标签”。
在圈定不得不征调的球员之后,还存在一个“招谁都行”的范围,这就提供了巨大的可操作空间。球员们为了贴上国字号标签,家长以及打上职业联赛的他们,就会在一种潜规则的范围内“上供”:国少5万,国青8万,国奥10万,国足外围10万,最终名单则需要15万。
镀金还能回地方赚大钱
然而,国字号并非归宿,最终还要去俱乐部淘金。镀金之后,身价自然倍增。南方一家俱乐部的教练进国字号走了一圈,回归之后,要求把原来的60万年薪提高到120万。俱乐部不干,不到一年,他能有什么长进?不过,最终市领导开口了:人家都当过国字号主帅,工资要对得起荣誉。于是,120万挣到了,而这并非个别现象。
本版稿件来源:《体坛周报》(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