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公报》27日刊文《奥巴马“输出内困”治标不治本》说,国内矛盾升级之际,主政者往往会寻找海外焦点,转移国内民怨。这一历史上屡试不爽的技巧,如今正被奥巴马运用。不过,这样的转移方式治标不治本。 1月2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右)和副总统拜登在白宫出席中产阶级家庭工作组会议。奥巴马25日宣布了帮助中产阶级的一系列提案。这些提案包括给予年收入低于8.5万美元的育儿家庭以及照看年长亲属家庭的税收优惠,帮助减轻大学生贷款负担等。为了帮助中产阶级,奥巴马总统2009年2月专门设立了中产阶级家庭工作组,由副总统拜登任组长。新华社/法新
文章摘编如下:
国内矛盾升级之际,执政者往往会寻找海外焦点,转移国内民怨。这一历史上屡试不爽的执政技巧,如今正被奥巴马运用。
奥巴马上任周年,民望处于低潮期,这是其欲将战场挑向外交领域的内因。民主党在选举中屡战屡败,接连失去马萨诸塞等州参议员席位,丧失参院绝对多数的优势。国内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据美国政府报告,去年十二月份美失业率继续维持百分之十的高位,其中佛罗里达等四个州失业率更创出历史新高。奥巴马强力推动的医疗改革,据说有可能推高医疗费用,减少老年人的医疗水平,引发不少争议。老百姓对奥巴马的狂热降温之后,遭遇失业率与医疗缩水两大威胁,自然用选票表达了对现任执政党的不满。
由此引发的连环效应,是令民主党内部失和,奥巴马统领地位受损。以往,奥巴马往哪个州走一趟,该党候选人必然人气上涨,获得席位,现在却出现奥巴马连去五次依然帮不上忙的情况,甚至可能像前任小布什一样,成为“选票毒药”。在奥巴马人气低迷的情况下,其他民主党人士也会多少与他划清界限,或者至少要标榜一下对奥巴马的不满,以回应选民。
在民意与党意的双重夹击之下,奥巴马必须有所作为,外交将是其转嫁民怨的一个主要领域。这一段时间,美挑起“互联网外交”,海地大地震高调出兵救援,紧抓国际救灾主导权,伊朗问题上不乏以外交问题吸引眼球、转移民怨的用意。这一段,可能还会有类似的事件出台,继续稀释国内矛盾,也让希拉里“巧实力”有发挥余地,团结党内派系。
其实,纵观美国历史上的外交出击,往往都有内政的影子。一旦国内选情如火如荼之际,便会选择一两个国家当作外交靶子,显示执政党的能量。里根时期的伊朗门事件,选情压倒一切,一面指责伊朗,一面与伊达成私下协议,而视美国整体利益于不顾,事后备受谴责。
这样的转移方式治标不治本。出于内因寻找海外敌人,对于个别政党的选情可能有帮助,但令美国四面树敌,对其整体国家利益并无帮助。而对于被美国找上的国家而言,无论从国家形象,还是外交利益来讲,都是极不公平的。况且,这一策略往往对美国民众无效,因为民众关心的是柴米油盐,是实际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是政客企图引导的方向。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