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查三聚氰胺
21世纪经济报道 杨颢 上海报道
由于奶源紧张造成的非正当竞争,当年的毒奶粉换了马甲得以重生。这次针对问题奶粉的全国整治工作是否能彻底击碎三聚氰胺幽灵?
一年多的时间并没有让三聚氰胺这个曾经带给中国乳业巨大震荡的物质消失。彻底击碎这个幽灵,如今正化作全国上下一致的行动。
1月30日,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主任、卫生部部长陈竺在2010年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 2009年以来,一些地方查处了上海熊猫炼乳、陕西金桥乳粉、山东“绿赛尔”纯牛奶、辽宁“五洲大冰棍”雪糕、河北“香蕉果园棒冰”等多起乳品三聚氰胺超标案件。这些案件都是使用了2008年未被销毁的问题奶粉作为原料,生产乳制品,性质非常恶劣。
因此,会议要求彻查并坚决销毁2008年问题奶粉。
“在这次电话会议之后,结合日常监管工作,上海市随即在食品种养殖、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展开了专项整治工作。当然,整治的重点还是奶粉。”2月2日,上海市政府一位人士对记者表示。
“为配合当地的整治工作,我们将把2008年产品所有的销毁记录拿给有关部门检查。”同日,蒙牛副总裁姚海涛也告诉记者。
从北到南,一场全国规模的针对问题奶粉的整治工作已经轰轰烈烈展开。
三聚氰胺幽灵
最早将人们重新拉回到三聚氰胺记忆中的,是陕西金桥乳业的案件。
去年12月10日,陕西省公安厅宣布破获金桥乳业生产销售三聚氰胺超标奶粉案件,查出5.25吨问题奶粉,其中11袋275公斤奶粉三聚氰胺超标。
2009年的最后一天,上海市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办公室的消息让“三聚氰胺”再次拨动了公众的神经:上海熊猫乳品因涉嫌生产、销售三聚氰胺超过国家标准的乳制品,被监管部门依法查处。
此后,贵州省卫生厅发布的三聚氰胺超标食品名单中,除了此前已经曝光的上海熊猫乳品产品外,还有来自山东淄博绿赛尔乳品有限公司、辽宁省铁岭五洲食品有限公司和河北唐山市乐亭县凯达冷冻厂的乳品或冷饮。
三聚氰胺的队伍逐渐增加。
而据此次卫生部最新公布的“黑名单”,记者发现又有两家企业“上榜”,分别是渭南市乐康乳业有限公司和宁夏吴忠市天天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三种奶粉产品。这三种奶粉,均为去年9月至11月期间生产。
公开信息显示,除了最新公布的两家企业外,此前的企业“出事”,均源于使用了此前已经被查处的三聚氰胺超标的产品。而卫生部的消息也称,这些案件都是使用了2008年未被销毁的问题奶粉作为原料。
当年的“毒奶粉”,换了个马甲,得以重生。
为何阴影不散
为何2008年的问题奶粉能重现江湖?
在乳业专家王丁棉看来,“毒奶”流出可能有两种途径:一是当时生产厂家生产出来的含三聚氰胺的产品并没有做到完全销毁;其次,这些产品在离开生产企业,进入经销商等流通渠道后的去向不明。
据记者了解的情况,三聚氰胺事件时,对于毒奶产品的销毁,主要有深埋和焚烧两种方式处理。例如伊利、蒙牛等企业当时主要采取了用大车将产品拉到沙漠等荒芜地区进行深埋的方法。
而在广东等地区,则是采取在当地工商、质检等部门的监管下,将含三聚氰胺的产品送往当地的垃圾场或者水泥厂进行高温焚烧处理。
在三聚氰胺重灾地河北,其奶协的一位人士很肯定地告诉记者,河北当时在工商、质检等部门的监督下,对于所有三鹿等问题产品已经彻底销毁。“整个都烧掉了!”
姚海涛也表示,公司在2008年便召回了所有当年9月14日前生产的产品,并在当地质检部门的监督下分批销毁。“2008年就全部销毁完毕了!”
不过,如此大范围的销毁过程的确会产生一些漏洞。就在去年9月,上海一中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便是,有不法分子在垃圾场内捡拾到某乳业公司欲在该处销毁的袋装奶粉约1000千克,随即将奶粉倒卖给加工厂老板用于生产假冒的瓶装牛奶。
同时,有企业人士告诉记者,就乳品企业而言,在这次销毁中需要承担三块成本,分别来自产品的生产成本、回收清点成本和销毁处理成本——后者即支付给负责销毁的相关部门的费用。
“这对于企业来说是很庞大的成本,就大型企业来说也很难承担。”这也意味着,一些中小企业很可能因为难以支付这一成本而无法做到完全销毁。
而在一位业内人士的眼里,目前奶源的缺乏也是一些企业敢于走险的原因。
“总的来说,我们国家奶是供不应求的。”去年下半年,伴随市场的复苏,河北等省就已经出现了抢奶源的苗头。甚至,还出现了当地个别企业和外地企业收购散奶的现象。
“主要是奶源紧张造成了非正当竞争的出现。”河北省奶协秘书长袁运生当时告诉记者,这种情况下,奶协赶紧写了报告给政府相关部门,希望引起重视。去年11月底开始,河北省畜牧兽医局已经在全省开展了生鲜乳收购秩序集中整治行动。“整治效果很明显。”
而前面提到的流通环节,也是毒奶容易藏匿的地方。王丁棉曾告诉记者,去年6月,曾有一饲料商向他透露,自己从一奶粉经销商手中购买了6万~7万吨三聚氰胺严重超标的奶粉,准备用作饲料。
彻查问题奶粉
无论是销毁状况,还是问题奶粉的流通状况,目前都没有一个确切的跟踪和统计数据。“保守估计,应该还有10万吨问题奶粉在市场上流通。”王丁棉说。
这正是政府此次力图根除的重要环节。
以河南为例。在河南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彻查“问题奶粉”专项整治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上作出的要求是,重点对流通环节是否存在应销毁而未销毁现象进行严查,对封存、销毁等环节进行核查。“各级质监部门要摸清本地乳粉生产企业、2008年年底以前产乳粉库存数 量等底数,一旦发现‘问题奶粉’要立即责令企业停产治理,吊销其生产许可证,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而记者在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看到,广州市政府已经制定下发了《2010年广州市食品安全整顿专项清查行动工作方案》,从2月1日起,在全市迅速组织开展为期10天的食品安全整顿专项清查行动。工作包括“对清查中发现的2008年未销毁或无害化处理的问题乳粉要立即就地封存并依法销毁或无害化处理;对所有现存的2008年9月14日前生产的乳粉要就地封存”等等。
上述上海市政府方面的人士告诉记者,上海此次整治工作有农委、质监局、工商局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多个部门协同参与。其中,质监局负责生产环节,工商则负责流通环节,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对餐饮环节进行检查。
“其实,目前看来,上海地区在这方面并不存在什么问题。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时上海地区就没有发现三聚氰胺超标事件,而熊猫乳品的案件,其原料来源和销售区域也都不在上海地区。”上述人士表示。
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此次全国严查的一个原因还在于,去年尽管曝光了多起的三聚氰胺超标事件,但除了熊猫、金桥外,很多都未能真正进行查处。因此,政府也希望借此次行动清理此前的“未清”案件。
记者曾致电山东淄博绿赛尔乳品有限公司,其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公司目前处于改制阶段。2月2日,渭南乐康乳业的工作人员也表示还不清楚产品出问题一事,也没有相关部门来调查。
记者看到,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专门要求,“对于整顿工作不落实,未认真彻查隐患,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造成食品安全事故,或存在失职、渎职行为的,要坚决依法依纪追究负有领导或监管责任人员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