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制古瑟。王致同摄 中新网镇江2月7日电 (王春龙王茗倩)一件西汉时期的陶制古瑟今日在江苏镇江梦溪博物馆亮相。据业内人士介绍,像这样历史久远,并且用民间制陶工艺做出的古瑟,在收藏界极其少见。
记者现场看到,古瑟保存十分完整,由陶土烧制而成,专业称之红陶,是陶艺的一种。琴身长约600毫米,上底宽为140毫米,下底宽210毫米,厚60毫米,古瑟两端分别有七个孔及七具琴码,用于安装琴弦,故称之为“七弦”古瑟。在古瑟的表面,还刻着用以装饰的云雷纹及云气纹图案。镇江梦溪博物馆馆长李崇安介绍,云雷纹及云气纹是中国西汉时期陶瓷工艺运用较广的一种表现纹饰,是当时的民间工匠用手工拍印及刻划而成。据国内知名古琴专家刘善教先生介绍,古瑟在历史上早已失传。
据了解,该陶制古瑟无论从制作工艺、岁月包浆痕迹及材质等方面综合鉴定分析,都符合了西汉陶制品的所有特征。此古瑟可能是一件陪葬明器,从资料上看,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汉墓内出土的陶器中,常见的有鼎、釜、碗、盆、壶、罐、灶、仓等。其中胎质坚硬的壶、罐与熏炉等可能为实用器,而其他都是为随葬而焙制的明器。西汉前期的墓内则多鼎、盆、壶、罐等。中期至东汉又增添了碗、釜、甑、盉、长方炉等陶器,并出现了灶、仓、井、屋等明器和猪、狗的陶俑,均与当时的基本生活有关,而像这种乐器类的陪葬明器十分少见。可以推测该墓主生前并非一般普通平民,而是有着一定的身份和地位,起码是位文人墨客,并且喜爱音乐。
“除了精美的外表和稀有性,它更是一件文化瑰宝。它不仅生动的反映了西汉时期的墓葬习俗,也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民俗和传统文化;反映出早在西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就已有了相当优越的人文环境了。”李崇安先生如是说。“这也将为人们研究和挖掘中国西汉文化提供了又一重要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