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 山西日报

信念无尘——记沁县环卫中心主任王建军

来源:山西日报
2010年02月08日04:25
  冬日的沁县县城,整洁依旧。对于一个志在以环境寻求突破的北方县城,从8年前起,保洁就已渐渐融入了人们的常态生活。环境的转变、意识的转变,当地人将此归功于一支享誉上党的环卫团队,说他们用职责与爱心擦拭着家园,这支队伍又把赞许异口同声地给了一个人,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他就是优秀共产党员、沁县环卫中心主任王建军。

  (一)

  熟悉王建军的人喜欢用受命于危难之时来形容他的上任。2001年11月,长治市爱国卫生大检查给沁县接连挂了五面黄旗,当地媒体也数次曝光。

  为找“良药”,沁县县委、县政府在全县范围内公开招聘环卫队长,很多人至今还记得王建军当年那振聋发聩的竞职演讲:“一个月大变样、三个月规范化、半年创一流、干不好我走人。”当然,王建军最终当选并不仅仅是因为这响亮的口号,他在待贤乡当秘书时,全县在那里召开了乡镇秘书管理现场会,在漫水乡任党委副书记时,他把最难的计生工作圆满完成。托付源于信任,他将此作为一位共产党员对组织的承诺与责任。

  他是蒜头芝麻官。县环卫中心主任,县城环境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县城管队队长,即便是集三职于一身,也不过是科级干部。他深知在这个位置上示范远远胜于说教,上任伊始,他就给自己定下腿勤、口勤、手勤的“三勤”标准,坚持每天骑车在大街小巷进行检查,发现脏、乱、差现象直接批评,卫生出了问题只要自己能解决常常亲自干。他编出“一日三扫全天保,保洁地段勤打扫,人多之处抽空扫,树叶多时突击扫,冬季下雪快速扫,严防死守认真扫”的保洁法则,自己分时分段逐一示范。

  他不仅是环卫一把手的“头”,更是身先士卒带头的“头”。3年前的洪水中,他第一个跳下去,奋战6小时将4台被淹垃圾车拖上岸;两年来他零星捡回1万多砖块修补环卫队的院墙;数月前的大雪过后他从雪堆里挖出200多个果皮箱。买铁锹他一一查验,购回的扫帚亲自用细绳绑缚以期更耐用,他说沁县是个贫困县,环卫是个穷单位,一丝一毫都得精打细算。

  (二)

  他是卫生大管家。担任环卫中心主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先后制定了清扫管理环卫监察等6项共计36条制度,使整个环卫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逐步纳入了规范运行的轨道。从那时起,沁县县城的大街小巷,多了一位骑自行车、背傻瓜照相机的人。从凌晨5时到夜里10时,8年过去了,他仍在坚持着早出晚归。

  发现不文明人和事就拍下照片,在县城的十字街设立“不文明的人和事曝光台”,展出58期,曝光1488张照片,与此配套的措施还有出台《关于加强县城环境卫生管理的通告》、挨家挨户送达1万多份宣传资料……半年后,当初让全县哗然的“垃圾日产日清,白天不见垃圾”的承诺竟成现实,人们的行为意识都有了很大改观。

  实行全天保洁14小时中午轮流进餐、一日三签到制度,王建军自己每天也遵照执行。到环卫中心的8年间,他有7个年三十是和一线工人在大街上度过,例外的一次是他一个人在垃圾倾倒场清理第二天垃圾车的通路。在他的垂范下,所有环卫工人都爱岗敬业,环卫工作达到了街面、路沿、人行道、水箅、树围“五净”,无卫生死角、无落地垃圾、无废纸废袋、无泥迹烟头、无瓜果皮核、无牲畜粪便、无污水积雪“七无”,实现了检查不检查一个样、大街小巷一个样、平时过节一个样、一年四季一个样的“四个一样”。

  (三)

  他是无情铁包公。于同事,他不顾情面,亲自测量保洁路段面积,用“你在垃圾走,垃圾在你走”的方法开除并得罪了8名老员工,还苛刻地按百分考核扣掉了温爱莲的全部工资;于上级,他不畏强权,曾因某领导违规倾倒垃圾而据理力争,直到对方服理认错;于朋友,他不徇私情,冬天的雪后,亲手将朋友扫出的雪又给扫回去;于家人,他不近人情,妻子摆的小摊,被他没收了,亲戚违规倒脏水,被他拍下曝光了。

  他是重义扫把王。在温爱莲被扣掉全部工资后,他自己掏出700元说:“那是因公扣,应该,这是因私给,你收下。”60岁的环卫工人祁冬梅在清运垃圾时,被大卡车撞翻,肇事司机逃逸,王建军第一时间赶到,把祁冬梅送进医院,自己垫付了医药费,四处寻访找到肇事车辆,为祁冬梅讨回公道;他把自己被评为“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的2000元奖金,分成153份,每人13块1毛钱,有零有整,独独没有他自己的;他为56名一线清洁工购买了人身保险、为考上大学的清洁工子女捐助学费,他把杂草丛生的环卫队修整得焕然一新,盖起澡堂。他把一支与垃圾、灰尘打交道的队伍亮堂堂地带到了众人面前。

  2009年4月9日,长治市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体制研讨会在沁县召开,此后,襄垣、武乡、沁源纷纷就环卫工作到沁县取经。环卫作为沁县的品牌,响当当地亮了出来。7条大街、20条巷道、83个清运点、52万平方米的清扫面积、垃圾日清运150多吨,8年翻身仗,惟有王建军,这位“全省劳动模范”“全市优秀共产党员”明白其中的艰辛。

  王建军说,他将工作作为一项事业,而非只是谋生需求。他还说,如果需要,自己愿永远保持一种姿势:面朝垃圾,背向清洁。

  本报记者王俊文本报通讯员李家鸣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