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车马坑和殉马装箱运抵济南,存放在省博物馆老馆大院内。本报记者 张中 摄 |
5日,考古人员正在对马坑进行清理发掘。 本报记者 张中 摄 |
出土的马头戴有精美的铜制面具。 本报记者 张中 摄 |
本报济南2月8日讯 高青陈庄西周城址成功发掘后,轰动全国,出土了一批重要的文物,其中包括五座马坑和一座车马坑,坑内的精美车马令人震撼。8日凌晨,整体起取的车马坑和殉马由高青遗址安全转移到济南省博物馆老馆院内。目前陈庄考古行动暂告一段落,今年5月,市民有望在即将开馆的省博物馆新馆与这批来自西周的车马零距离接触。这支西周贵族车队找到了最后的归宿。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同修对记者说:“高青陈庄车马坑的整体搬迁已经按方案顺利完成。以前我国发现的车马坑除少数几处采取了现场保护外,一般都是提取资料后就地回填保护。此次发掘的车马坑则采取了整体起取搬迁,这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将其成功地搬迁到省博物馆,进行下一步研究、收藏和展示,实现了文物存在的真正价值,这一决策是正确的。”
搬迁工作的结束,同时预示着研究工作即将开始。郑同修说,由于运到济南的这批车马坑十分潮湿,需要一段时间进行阴干。因此,春节前清理工作就暂告一段落。春节后,将在省博物馆搭盖钢架结构的棚子,把这批文物挪至室内清理。届时还将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制定详细的保护方案。
为了让世人了解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光辉遗迹,根据省文物局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意见,报请上级批准,决定将这些具有较高科研价值、观赏价值的古车马做进一步研究。“陈庄遗址考古发掘的研究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研究成果陆续面世。”郑同修说,“还有太多的工作需要做。”
郑同修透露,今年5月省博物馆新馆开馆后,将专门开辟展室对西周车马进行收藏、展示,相信很快大家就能看到车马坑的全貌。
“宝马车队”进城记
这支有着三千年“高龄”、早已弱不禁风的古“车队”,是如何从地下整体取出,再从高青运抵省博物馆的呢?记者采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了解到,虽然遇到不少困难,工作人员还是用各种妙招,成功让这支古“车队”顺利“驶进”济南。
华丽现身车马“披金戴银”
考古中发现了5座马坑和一座长方形的车马坑,分别葬有2至8匹马不等,摆放形式各异。不少马头上佩戴精美的青铜和串贝马饰,许多车马器上有错金或错银的精美纹饰。连小小构件都如此精美,车当年的华贵可想而知,难怪出土时人们惊叹它为古代的“宝马”车。
更为罕见的是,其中一个坑内的马是立着的,发掘时考古人员发现马头还保持着“昂首”的姿态,马的脸部戴有铜制面具,这在全国的车马坑考古发掘中是没有发现过的。
艰难起取抽水用了两个多月
由于这批古车都是木质的,大都已经腐朽,与泥土已结合得“天衣无缝”,因此对这批古车马的保护,专家们形成了一致意见:连土带车马“整体搬迁”,运到济南进行加固、提取,复原其原样。因墓葬靠近小清河,坑内有大量积水,对一触即溃的古车马进行整体起取,困难可想而知。考古队在车马坑周围打了两口深达16米的井,同时抽水,连续进行了两个多月。
2月7日一早,一辆大吊车开到陈庄考古工地,“搬迁战斗”打响了。因为车马坑太大,以现有的设备和运输工具,必须在对车马坑进行切块分割后,才能搬迁。当然,这项工作的复杂和困难远远不是一般的切割工作可以比拟的。
绝妙搬迁没挪地方便已入箱
为了确保起取时不受损伤,必须使用最为有效的方法对车马表面加固保护。首先确定分割线,并做好标记。下一步便是从四周掏土。掏土工具并不是特别制作的,而是借用当地农民平日伐树用的一种铲子,形状类似水浒人物鲁智深用的月牙铲。每往里掏10—15厘米,便在四周固定上木板,并浇灌石膏填实四周,使之进一步固定。这样,当掏至底部时,整个车马坑基本被木箱套住了。接下来,再用三根槽钢进行“掏底”,安装槽钢底板,让车马与土层彻底分离。此时,车马坑整体已经基本“打包”入箱。
古城身世,专家三种观点
据史志记载,齐国曾有三个国都:营丘、薄姑、临淄。有专家认为古城应该是齐国古都营丘或薄姑;也有人认为此地顶多是齐国的一处封邑;而济南社科院副院长、齐鲁文化专家张华松8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更是提出,古城可能是历史上的小国——“丰”的国都。
【观点一 齐国古都】
理由 古城与齐国所处时代吻合;出土青铜器的铭文提到了“齐公”;古城在齐国境内,一般不会同时存在另一个相当的政治实体。
本次考古活动的执行领队高明奎8日表示,部分专家之所以认为高青古城是营丘、薄姑,有三个原因。一是古城与齐国所处的时代吻合;二是出土青铜器的“丰般作文祖甲齐公尊彝”十字铭文,提到了“齐公”;三是高青古城正处于当时齐国的地盘上,根据经验,一般不会同时存在另一个相当的政治实体。但“倾向于高青古城就是齐都”的高明奎最后补充道:“这都是一家之言,我们现在也不能确定。”
高明奎说,目前考古中发现的资料还不充分,没有发现记载清楚的墓志铭,或有“齐王” “齐侯”字样的铭文,也没有证明挖出了哪位齐王的墓。以往考古中,也会出现专家对同一遗迹解读不一致的情况,比如曹操墓考古界专家普遍认为是真的,其他领域的一些专家存在质疑,很正常。
【观点二 小国或贵族封邑】
理由 薄姑作为国都只有3年,而祭坛周围高级墓葬有百年以上。营丘在西周初期建立,古城墓葬则是西周早、中期的,且古城规模太小。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张学海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文献资料,薄姑作为齐国的第二个国都只有短短3年,此后便迁都临淄。而祭坛周围高级墓葬的时间跨度有百年以上,因此“该遗址不可能是薄姑”。他认为,陈庄遗址很有可能是西周时期一个小国的国都,这个小国与齐国关系密切。也不排除是一处齐国贵族的封邑。
张学海说,高青古城是营丘的说法“更不可能”。一是年代不符,营丘在西周初期建立,而古城中发现的墓葬是西周早、中期的;二是高青古城规模太小,按照当时一等侯“封地方百里”的规定,封地面积应在1400平方公里以上,都城面积应在40-50万平方米之间,高青古城就面积而言还抵不上当时的三等侯;另外位置也不对,根据史志记载,营丘应该比高青古城“位置更靠东一些”。
【观点三 古丰国国都】
理由 薄姑应在博兴县寨卞村,而丰位于薄姑以西,处于济水古道边,与高青古城遗址位置吻合;“丰般作文祖甲齐公尊彝”铭文也可印证这一说法。
济南社科院副院长、齐鲁文化专家张华松教授8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又提出新解:高青古城可能是东夷小国“丰”的国都。
张华松介绍,据《史记》等记载,齐太公吕尚(姜子牙)开始被封在营丘。关于营丘在哪里,历史上存在争议,一种主流的说法就是临淄;另一种“非主流”的说法认为是现在的昌乐;《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太公的玄孙齐哀公因纪国向周王室打小报告,被周夷王烹杀。哀公之弟胡公将都城迁到薄姑。不久之后,哀公的另一个弟弟献公发动叛乱,杀掉胡公,又将都城迁到临淄,临淄应该就是营丘的另一个名字。
那么,薄姑遗址在哪里呢?张华松说,就在现在的博兴县寨卞村,学界几乎没有异议。薄姑,其实就是“亳”,原本是殷商王朝在鲁北地区、济水下游设立的一个重要封国。
张华松说,周公东征,分为泰山南北两个战区。周成王时期的一件青铜器铭文这样写道:“惟周公于(往)征东夷,丰、白、薄姑。”自西往东攻打的国家依次是“丰”、“白”、“薄姑”。而“丰”位于“薄姑”以西,且处于济水古道边,因此古城极有可能就是丰国的国都。“丰”国在受到周公的猛烈打击之后,归顺了周朝,此后与齐国保持了密切的交往,直到西周后期被齐国吞灭。而“丰般作文祖甲齐公尊彝”的铭文,张华松认为是判断高青古城遗址性质的重要依据。
新闻回顾:
陈庄遗址9座西周墓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内多为一棺一椁,6 座有青铜器随葬。其中,两座带墓道的“甲”字形大墓引人注目。两座墓形制相同,南北朝向,位于夯土台基的北侧,其中一座棺上有髹红漆、绘黑彩的痕迹,人骨均已散乱,棺内出土玉佩、串饰等。器物箱内放置鼎、簋、盘、F、矛等青铜器,车马器和陶鬲;墓道内均随葬两辆马车和一只狗。墓葬出土玉器10余件,青铜器50余件,其中8件有铭文。
青铜器铭文为确定墓主人身份提供最直接的线索,铭文内容有“丰般作文祖甲齐公尊彝”等。郑同修介绍,“丰”是西周小国,铭文显示其与齐国密不可分的联系。铭文中的“齐公”字样为金文资料中首次发现,郑同修猜测“齐公”指姜太公,墓主人与齐国始封君姜太公直接相关。[详细]